中国文字博物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127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在中国的河南安阳,坐落着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博物馆以出土文字文物为支撑,荟萃了历代文字样本精华,让游客一日千年,尽览中国文字从远古“婴儿期”发展至今的光辉历程。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阳市作为河南省的省辖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故乡、殷墟所在地、汉字之都和《周易》的诞生地。

    距离甲骨文的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主体馆高32.5米,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坊取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它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中国文字博物馆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帛、历代碑碣、汉字信息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关的诸多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历史,通过文字的记录和梳理,其发展轨迹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而文字本身千姿百态的发展史,又仿佛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侧记。

    汉字,传说中为皇帝史官仓颉所创。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曾说:“黄帝之史仓颉始作书契。”“书契”即是对文字的一种称呼。古书曾说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这则传说虽然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但汉字真正的起源仍需借助考古发掘来揭开面纱。

    一片甲骨惊天下”。1899年的一天,偶染疟疾的清代学者王懿荣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药材上,发现了“行列整齐”的细小刻划。这些神秘的符号经专家考证,被认定就是上古时期的文字--甲骨文。它的发现表明,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有了体系完备的成熟文字,由此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前了一千年。

    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使中华文明跻身于以纸草、泥板、石板为文字载体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古国的行列,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尤其重要的是,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甲骨文几经演变,历经三千年沧桑,一脉相承地“活”到了今天,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

    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为大篆,其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然而,至战国时,各诸侯国“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汉字进入一段混乱时期。

    秦朝的大一统和书同文结束了这段混乱期。公元前223年,李斯奉诏“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创制小篆。很快,由于书写的不便,小篆渐渐“隶变”,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在秦代出现,秦代也成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从此之后,汉字又发展出行书、草书、楷书等,但其形态再无大变动。

    中国的汉字形态几经变化,而汉字的承载工具也历经龟甲、简帛、纸张等直至今天的网络。汉字一路走来,风尘仆仆,历经几多坎坷。

    敬惜字纸”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甲骨、青铜器、简帛等都曾做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

    公元105年,蔡伦历时八年成功研制植物纤维纸。北宋时,毕发明活字印刷术。借助纸张和印刷术,汉字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穿行,中华文明也源源不断地向世界传播。

    然而,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汉字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陈独秀、蔡元培等文化领袖都发出过废除汉字,改用拉丁字母的声音。

    在风雨飘摇中,汉字跨进了公元1949年,新中国建立仅10天后,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即在北京成立,最终文字改革的任务确定为: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全国小学课堂,1962年,《简化汉字总表》发布,这成为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中国文字史上的最大改革。

    进入计算机时代,汉字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由于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废除汉字浪潮再起。然而,王永民和王选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王选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

    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从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到开发出了汉字激光拍照系统的王选,再到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的王永民……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这些文字和这些人物中熠熠生辉。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的2000多所大学开设中文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随着汉语、汉字的广泛传播,汉语在新世纪将成为世界第二大传媒语言。

分集列表 (共687集)

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