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 <font face="宋体">作为扬州城的古街,东关街曾是老扬州城的经济文化中心,聚集着非常多的中华老字号。今天,行走在古街上,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孙记玉器店、四美酱菜馆,以及富有扬州特色的漆器店、剪纸店等。而谢馥春香粉店更成了东关街上的一景。</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谢馥春就包含了“三绝”香粉油,香的意思就是我们的香包、香件这些,粉就是我们家有名的鸭蛋粉,油就是我们古老的一款桂花头油。</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天下香料,莫如扬州。”自清代起,扬州香粉就已经“香”飘天下。始于</font>1830<font face="宋体">年的谢馥春香粉铺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历经百年沧桑巨变,这个中华老字号却依旧“芬芳”。</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a name="_GoBack"></a> <font face="宋体">为什么扬州自古出美女,一是傍湖枕水的优秀地理环境,第二个原因就是名扬天下的化妆品,而谢馥春就是扬州化妆品的代表,看一下香粉,香粉的制作工艺分为鲜花采撷、精筛原粉、鲜花熏染、冰麝定香、调制成型和包装成品几个过程,这个就是经过我们传统制作工艺已经制作好的梳头油,它选择的是湖南的菜籽油和我们本地的茶子油,都是非常天然的原料,然后先经过加热,炼油,进行先露后窖,像酿酒一样要在窖藏</font>3<font face="宋体">到</font>5<font face="宋体">年之后,它才可以上柜的,这样的话这个原油可以充分吸收药材和桂花里面的香味还有它这个药性,起到一个保护头发的作用。</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这里就是位于扬州东关街的谢馥春传习所,讲解员高蓉蓉正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叙述谢馥春香、粉、油的制作流程。对于这些爱美游客来说,这或许是她们第一次亲身感受到这个百年品牌的独特魅力。</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时光回到</font>184<font face="宋体">年前的</font>1830<font face="宋体">年,精通中药材的扬州人谢宏业将中草药和香粉加以结合,开出了自己的店铺--谢馥春。由他研制的鸭蛋香粉、桂花头油和香件,一经推出便立即受到了当时底层老百姓的欢迎。好事多磨,尚处于起步阶段的谢馥春,在</font>1853<font face="宋体">年遭遇到“生命”中第一次大劫难--太平天国运动,创始人谢宏业不幸在战乱中因病去世。</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谢馥春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扬州美女的创业史,谢宏业去世比较早,最后留下了孤儿寡母,在此情况下,戴氏夫人挑起了家中的大梁,一个就是继承了丈夫的遗志,其次的话就是把儿子培养传承产业,包括后来孙子。</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虽然在战乱中失去了店铺和家当,但谢家手艺却保留了下来。经过戴氏和谢家几代后人不断改进和精心经营,</font>1915<font face="宋体">年谢馥春与“茅台酒”同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成为当时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在“谢馥春”的店史上,有一件事情值得一说。</font>1913<font face="宋体">年,“谢馥春”的“五桶”商标被长江南北十三家化妆品所冒用,为了维护权益,店主向当时的北洋政府提出了告诉,这起官司轰动全国。</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最后么,他就开始打这场商标的官司。一直打,打到什么呢,北洋政府的大理院。北洋政府的大理院就相当于现在的我们高级法院啦,法院部受理。所以以后这六省十三家仿造的写悔过书。最后判决下来了。另外一个表示尊重“五桶”这个商标是谢馥春的唯一使用权。这个是我们中华民族史上,就中国的近代史上的,第一起商标案,维权的这么一种意识。这一打过官司,胜了以后,对谢馥春的名声就更加声名鹊起了。大家都晓得确实是谢馥春的东西比较好。</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伴随着多灾多难的中国近现代史,谢馥春也不断经历着跌宕沉浮。然而,这个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品牌最终还是“活”了下来。</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后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后来又经历了十年的动乱,谢馥春能够传承下来,首先就是他生产的定位是很明确的,是符合我们东方人使用,就是它的产品一个是东方化,一个是天然化人本化,其次就是它的经营理念,它对客户有一个店训,用四句话来讲就是劣货不卖,卖货归真,真不二价,价不欺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诚信经营,所以深受普通老百姓的欢迎。</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对于留传百年的店训,作为谢馥春唯一第六代传承人的刘新最有感触。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三十二年。</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当时因为小时候,我母亲五几年就在谢馥春了,回去以后就和我们讲谢馥春的产品,包括我们家里的亲戚一直都用的谢馥春的产品。</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1982<font face="宋体">年,“子承母业”的刘新进入谢馥春工作。几十年来,他和同事们始终遵循着前人的技艺,每一道工序都靠手工去操作,每一道工序都凭心灵去观察。</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对工艺,特别是手工工艺,就是每一道环节、每一道工序的指标,有的指标都是靠眼睛看,鼻子闻,手摸,所以每道工序需要做多长时间或者需要做多少遍、多少次,在这个上面均不能有含糊,如果有含糊最终会影响到产品的使用效果。</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刘新说,就拿“鲜花采撷”来说,看似简单却包含大学问,需要考虑到节气、时令、地点等不同因素,甚至有时为了保存鲜花最为馥郁的味道,要赶在天色大亮前,完成采花的工序,让鲜花沾着露水放进坛子里腌好。</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采撷鲜花要采撷含苞待放的,还要结合时令,这时的香气非常纯正,含油量是最大的。</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如今,刘新有了两位徒弟,谢馥春把“香、粉、油”开发出了更多的产品,也把门面开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开”进了网络。换了时空,换了“容颜”,但不变的是谢馥春对客户的那份“真”。打开粉盒,依旧是扑鼻的芬芳。</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