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陈氏叶雕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118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一叶一世界,一界三千叶。一片普通的成熟秋叶,经过精雕细琢,大千世界跃然而上:世界名画蒙娜丽莎、金陵十二钗、太极习武……这栩栩如生的叶雕作品都出自河南焦作陈氏第五代叶雕传人陈黎明的妙手。

    金秋时节,每到这个季节是陈黎明最忙碌的时候。法国梧桐的落叶是他用作原料的首选,一片片叶子的形状、大小、厚薄等等都必须经过精细挑选,从而选出最适合雕刻的原叶。今年53岁的陈黎明告诉记者,作为陈氏第五代传人的他,从小就受到祖母的熏陶,对叶雕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个其实我从小就喜欢这个工艺美术,因为我奶奶那时候她家里边都是做(这个),她喜欢剪纸嘛,每天剪纸,有时候小时候在家的时候童年时代吧,奶奶捡树叶,有时候做个小鱼啦弄个什么,都挺好看的。

    陈黎明说,小时候祖母曾告诉他,140多年前家里人就有剪纸的技艺,但那是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买纸张,就捡些树叶回家剪刻,没想到慢慢地在树叶上竟也刻出了人物和花鸟,令人叫绝。

    以前这是个演变,它其实还是剪纸的一种,它就是最早的时候没有纸的时代嘛,那就是用树叶剪这个形象。剪的形象(图案)里边有个像周王剪叶赠弟,这(叶雕)是古代时候早就有了,这后来咱们这近代剪叶,还是拿树叶剪这图形。

    在河南焦作地区,陈氏叶雕一直小有名气。清光绪年间,陈黎明的祖辈陈嘉作和张大妮开创了陈氏叶雕,技法精妙,作品通常以花鸟为主。从小模仿祖母在树叶上雕刻的陈黎明,也深谙叶雕的精髓。

    那就看它树叶的形状比较特别嘛,对树叶比较情有独钟,比较喜欢树叶,喜欢把这个树叶做成个图案,做成个人物像,把人物像再雕刻上。喜欢这样一开始,这样慢慢喜欢这个雕刻,然后再进行演变,把这个叶脉露出来,又进行这种雕刻方式。

    拿着树叶进行雕刻,就是拿刀直接在树叶(上)镂空雕刻,这是一种雕刻技艺。

    叶雕,又称剪叶,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据史料记载,叶雕最早出现于西周时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叶雕原料,取材于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利用叶片纵横交织的脉络、自然的残缺,经过手工精雕细刻,创造出叶片的生命状态,将神奇的艺术瞬间定格在这小小的叶片上。

    在挑这些树叶的时候要选择那种秋季的树叶,那个树叶要选择比较肥大的,就是叶肉比较肥大的,就是能雕刻图案。雕刻比较肥大的(叶片),选择这种树叶,这种才是理想的选材。

    记者:为什么要用秋天的树叶呢?

    秋天的(树叶)因为经过了夏天,到了秋天以后,它的树叶这个叶脉叶筋都比较老了,老了以后你在雕刻的时候它就不容易损坏,容易保持这个叶脉的韧性。

    陈黎明说,创作叶雕的第一步,就是严格遴选经历了春夏秋三个季节洗礼的落叶,再经过揉制、修剪、锤压等处理,才能成为叶雕的原料。但由于树叶的天然属性,这些精妙而神奇叶雕作品要保留下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其实我奶奶那个时候她也做,她就是都剪个图形,她不去像现在这样雕刻了,那个时候就是在树叶上拿个刀刻个图案,拿剪子剪个图案,但是都保存不了,一握都坏了,不易保存。

    看到这些古老而精妙的叶雕作品因为不能长久保存而损毁,陈黎明觉得十分可惜。像祖母那个年代的老艺人,他们的作品能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几乎失传。1991年,作为陈氏叶雕的传人,陈黎明正式从师祖母学习叶雕技艺。怎样才能让叶雕作品永葆“青春”,长留于世,成为他首先要攻克的难题。

    怎样保持这个树叶的柔性嘛,不容易腐烂,就是看那个叶脉,比方说下雨天一些那个老的树叶,看到那个杨树叶吧,老的树叶因为它叶脉比较粗,然后沾在水里经过呕泡,拿起来一看那个叶脉就是非常柔韧,怎么握它都不断,这样想的。想到这以后,把它这个画也搞成这样那是那更好不过了,容易保存了。

    经过水呕泡过的叶片更有韧性,陈黎明从中得到启发,开始尝试用蒸、煮等方法来处理用做雕刻的叶片。经过反复试验,8年后,他终于成功找到了处理叶片的良方--通过药物浸泡、蒸煮,熨烫等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叶片的柔韧度,让瞬间的美妙作品变为永恒。

    就像这种树叶(法国梧桐秋叶),当这个树叶比较绿色的树叶,那进行雕刻,那个树叶不容易保存,这个它一揉就烂了,这个它肯定一揉就烂了对不对?后来经过改良了以后,我们采用这个树叶,这个经过化学药水加工处理,然后泡、煮,经过(这些工序)以后就不怕了。

    解决了叶片的保存问题,给艺术家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而要把一片普通的树叶,变为精美的艺术品,不仅要有独具慧眼的创意,精妙绝伦的手工,还必须经过数十道繁复的工序--选叶、清洗、上色、蒸煮、晾晒、描画、雕刻、制版,每道工序又分为若干个步骤,不能有丝毫差错。

    记者:最多的话一个叶雕作品它得有多少个版?

    有的要个十几版,那在做版得带上放大镜进行一点一点雕刻。

    陈黎明给记者展示了一幅叶雕作品,他说叶雕中的人物是最难表现的,不仅耗时长,工序也十分繁琐。

    你比方说就这个雕刻人的眼睛嘴巴鼻子,它这个要分很多版进行雕刻,因为它一下也雕刻不成,这个甚至这个做一套版要甚至一个礼拜,或者三五天才做出来,在雕刻的时候就像丝网印刷一样,你的版越多,你制作的工艺越好,做这个同样也是,你做的版越多,这雕出来这个眼睛跟这个鼻子嘴都是非常精细,甚至你做这个版数更多的话,它明暗处理都能表现出来。

    陈黎明说,每一幅叶雕作品,都凝聚了创作者的奇思妙想,再运用绘画、微刻、剪纸、书法、篆刻等工艺制作而成。十多年来,陈黎明的叶雕作品已达千余幅,但真正让他自己满意的作品只有100多幅。以“叶”为友,“”雕”无止境,构成了陈黎明的艺术人生。

    将来以后配上色彩,甚至我配上一些工艺,这是以后在这方面想更具发展了,想把它进行更深一步地研究,把这个比如说包括雕刻,色彩,包括那个刺绣,我想融为一体,就是看到这个每个古香古色,做成非常别致的一种艺术品。

分集列表 (共687集)

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