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 <font face="宋体">千百年来,静静流淌的淮河水在养育了两岸无数儿女的同时,也孕育了灿烂独特的淮河文化。在地处淮河中游的安徽省蚌埠市,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博物馆,那就是中国花鼓灯博物馆。在这里,参观者可以亲身了解到有着“东方芭蕾”之美誉的花鼓灯艺术发展演变的全部历史。</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花鼓灯艺术以舞蹈和锣鼓为主要表现形式,它是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舞蹈之一。每逢节庆、庙会、庄稼丰收之时,淮河两岸的人们都喜欢用玩花鼓灯这种方式来自娱自乐,并出现了冯国佩、陈敬芝等在世界范围内颇具影响的花鼓灯艺人。</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作为中国唯一的单一舞种专业博物馆,花鼓灯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关于花鼓灯的图文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介绍了花鼓灯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而且还向观众展示了全国花鼓灯艺术的发源与分布。博物馆里还收藏了大量花鼓灯老艺人的表演实物,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淮河花鼓灯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冯国佩、陈敬之表演时用过的头巾、衣服。此外,各种花鼓灯道具如折扇、锣鼓、遮阳伞也非常吸引人。</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根据博物馆工作人员考证,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的花鼓灯艺术可以追溯的历史长达</font>800<font face="宋体">多年,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成形。根据《凤台县志》记载:花鼓灯历史悠久,宋代就流传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凤台一带。到了明清时期,花鼓灯演出日益兴盛,清代时期淮河两岸出现了“千班锣鼓万班灯,玩灯玩到两头红”的盛景。</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花鼓灯应该说起点比较高,它是宋代战乱以后走向没落的时候,由宋代都城的一批民间艺人把他们的艺术和艺术样式、艺术元素带入了淮河地区,当时中国是以淮河分南北,因此有意思的是,花鼓灯就落在了淮河的南岸,花鼓灯主要的种子,就散落在淮河中部地区南岸的这片狭窄的土地上。</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富有传奇色彩的身世造就了花鼓灯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魅力。从在淮河两岸落地生根的那一天起,这种继承了宋代市民艺术和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就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花鼓灯,这一根植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音乐、舞蹈、道具运用等方面,体现出了中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特点。</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花鼓灯作为中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代表和中国汉族舞蹈的典范,在中国舞蹈历史上和整个中国民间歌舞史上,在世界民族民间舞蹈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花鼓灯曾经被中国国家级歌舞团几十次带往</font>90<font face="宋体">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拥有非常高的荣誉,它是我们中国汉族人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科学的舞蹈语言体系。</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迈出国门的花鼓灯被人形象称作“东方芭蕾”,然而与芭蕾舞这种源于宫廷、追求唯美的艺术形式不同,花鼓灯作为一种民间广场艺术,舞蹈语言主要是来源于农民生活和劳动,又融入了古代军阵舞蹈和民间武术等多种元素,在古朴中透出的是一种豪迈。这些特色在花鼓灯博物馆所展示的一些道具和服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花鼓灯的角色繁多,主要演员分为“兰花”和“鼓架子”,其中女演员被称作“兰花”,男演员被称为“鼓架子”。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花鼓灯的演出程序逐渐固定下来。演出前,演员会敲响一阵激动人心的锣鼓,叫做“开场锣”;然后是双人舞表演或者演员即兴演唱;紧接着是演出的高潮群体舞蹈表演,被称作“大花场”;“大花场”结束后,全体演员在“伞把子”的带领下跳出场,接着“兰花”会轮流站起来唱一段灯歌;全部“兰花”唱完以后,演员在鼓声中一齐舞蹈下场。一般一场完整演出的时间大约在</font>2<font face="宋体">个半小时到</font>3<font face="宋体">个小时左右。</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人们在欣赏优美舞蹈的同时,还会被演员手中飞舞旋转的巾、扇、伞等道具所吸引,从博物馆陈列着的这些道具上,人们还可以了解到不同花鼓灯流派的特点。</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a name="_GoBack"></a> <font face="宋体">起源于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子村的冯派花鼓灯是</font>10<font face="宋体">个花鼓灯表演流派中的佼佼者,它也为冯嘴子村赢得了“中国花鼓灯第一村”的美誉。</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我们冯派有它的基本动作,(动作的)神韵问题、舞姿问题,它还创造了几个独特的舞蹈动作,像“野鸡溜”,舞姿美占有独特条件。陈派的站功很有特色;郑派的唱功很优美;石派主要是“鼓架子”。</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对于花鼓灯的情感已经融入了淮河两岸人民的血液之中,虽然历经世代的变迁,却丝毫抹不去对她的感情。现在有不少年轻人都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但是到了花鼓灯表演的时候,只要有时间他们依然愿意千里迢迢的赶回来一展身手。</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我们只要一回来,我们冯嘴子老人们都讲,你们好好干,把我们冯嘴子花鼓灯传承下去,所以我们就觉得身上有一种负担一样,不回家就觉得过意不去。</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解说:冯嘴子村的“花鼓灯文化生态保护区”让花鼓灯民间歌舞艺术得以原生态保护,这种散发着浓郁中国乡土气息的表演艺术在这里继续发扬和光大。</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