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 “<font face="宋体">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马呀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a name="_GoBack"></a> <font face="宋体">这首洋溢着鄂伦春人神勇和豪迈的歌曲,是鄂伦春人传承千百年的生活方式的写照。</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鄂伦春族是中国唯一纯狩猎民族,素有大兴安岭“马背民族”之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世居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民族告别了用兽皮、树皮、树枝搭建起的原始建筑“撮罗子”,与当地其他民族一起走出大山,过上了定居生活。</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鄂伦春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伴随着这种变化,鄂伦春语言、“摩苏昆”说唱艺术、桦树皮文化等鄂伦春民族文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的节目,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的记者,深入大兴安岭等鄂伦春人居住地,探寻濒危的鄂伦春民族文化,感受这一“马背民族”那神秘的记忆。</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有两种含义,一为使用训鹿的人,一为山岭上的人,康熙二十二年(</font>1683<font face="宋体">)九月上谕中称之为“鄂伦春”。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市县。</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鄂伦春族是是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人口约为</font>8000<font face="宋体">人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居住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人长期过着以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游猎生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世界狩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人文科学价值。</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这种“建筑”有一个很奇特的称呼--“撮罗子”,它用桦树枝和树皮、兽皮建造而成,是鄂伦春人抵御严寒和野兽的“家”。</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原来就是在深山老林过着游猎生活嘛,不断的迁徙,住在撮罗子,简易的。到哪如果说走的时候就拆了它,到另外一个地方再重新搭建,非常简易的那种。</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1953<font face="宋体">年以前,鄂伦春民族在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过着靠狩猎为生的“半原始”生活,就住在“撮罗子”里。“撮罗子”的搭建十分简单,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度约</font>60<font face="宋体">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者桦树皮,这样,夏能防雨、冬能御寒的“撮罗子”就算建成了。“撮罗子”的顶端要留有空隙,以便里面生火时通风,又可采光。“撮罗子”上的覆盖物根据季节的更迭而变换。冬天气候寒冷,多用狍皮覆盖。到了春天,天气渐暖,就可以换上桦树皮了。</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鄂伦春民族响应国家号召,走下了高高的大兴安岭,结束了游猎生活,开始了居有定所的农耕生活。为了迎合鄂伦春族的生活习惯,当地政府为鄂伦春族居民建造了一种木质结构的房屋,在鄂伦春语中被称为“木刻楞”。</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自从</font>1953<font face="宋体">年下山定居之后,解放军帮助当地的鄂伦春百姓盖起了木刻楞,就地取材,是用原木搭建的一种木制房屋。</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80<font face="宋体">年代中期,越来越多的砖瓦房代替了“木刻楞”,从房屋的外观上,已经很难寻觅到民族的差别。原始的“撮罗子”也只能在博物馆和旅游景点里才能看到了。</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老林中,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虽有语言但没有形成文字。随着民族融合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鄂伦春语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鄂伦春语流失的很厉害,年轻人不会,有的地方可以,他能听懂,也不常说,</font>20<font face="宋体">岁以下的就是这么个情况。学校开鄂伦春语课,但不是考试科目,所以说他就也不重视。</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由于特殊的历史变迁,鄂伦春族被称为“北半球狩猎民族的活化石”。鄂伦春语词汇量大,表意丰富,尤其是对自然状物的描述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近年来,不断有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到白银纳学习、研究鄂伦春语。但目前使用的“用其他语言的音标拼写鄂伦春语的方法”也并不科学。</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咱们(鄂伦春语)语言没有文字,有不少学者专家正在研究,有的用国际音标,有的用拼音,有很多用(鄂伦春语)拼音和国际音标拼不出来的。我们鄂伦春语非常丰富。</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据介绍,目前除个别从事民族语言的专家外,能熟练掌握鄂伦春语的鄂族人均是</font>70<font face="宋体">岁以上的老人,如果不能及时占有更多的语言资料,对鄂伦春语的系统保护和研究难度将更大。</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成立一个抢救和挖掘鄂伦春语言的机构,专门的机构,天天研究,天天写,现在都有点晚了,因为整个白银纳乡现在</font>70<font face="宋体">多岁的,就(剩)</font>76<font face="宋体">岁的关扣尼。假如说她没了以后,很多文化就带走了,流失了。所以应该马上成立个机构,进行抢救和挖掘。</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现在,表意丰富的鄂伦春语已处于消亡边缘,拯救和保护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的传统语言已经迫在眉睫。</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