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之敦煌莫高窟第三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51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莫高窟壁画中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第285窟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原传来的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与从国外传来的佛教绘画风格融合在了一起。

    这个洞窟西壁,就是正壁呢,画的那个画法,画的那些菩萨啊、这些天王像啊,采用的是西域似的晕染法,也就是我们过去说的天竺一法。天竺是印度了,就是从印度传过来那个方法。画这个人物呢讲求立体感,由浅到深,这个颜色逐渐晕染,可是中国传统没有这个办法,中国是讲究线描的,用毛笔画这个线,根据线的粗细、变化,就形成人物的特点,所以呢这个洞窟在它的西壁呢是画的外来的,所谓的西域似的晕染法。可是在其他的几面壁,东壁、南壁、北壁加上窟顶,那是中国式的画法。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国式的画法讲究用笔,讲究背景留“空”,更加注重天人合一的意境。而印度的佛教绘画,则突出人物,将人物在画面中排满,不留多余的空间。在这个洞窟中,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绘制的佛教壁画,出现了人在山水中的场面,专家认为,这或许就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

    敦煌莫高窟中,另一个具有明确年代的就是第220窟。这个开凿于初唐贞观十六年的洞窟,四面墙壁上至今仍保存着色彩鲜艳的唐代时期壁画,十分珍贵。

    那么从这个洞窟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一个完整的洞窟大体上是什么样子。他有一个基本的格局,正面有个大龛呢,里面是竖佛像的,那么两边左右的墙壁呢有很大的经变画,一直到东面这个出口这面呢,他也画这个经变画。大幅的经变画是唐朝的特点。经变是什么呢,就是用一整幅画来解释一部佛经的主题思想。

    中国式经变画将建筑与人物融合在一起,人物众多,规模庞大。在洞窟南壁绘有无量寿经变。阿弥陀佛坐在中间,四周是清澈的七宝水池。在佛国世界里,一朵朵莲花里面化身出投胎的人。壁画上有一些莲花里面长出来的天人,有些小孩在莲花上跳舞。这个场面用画面实体来解说佛经的教意。壁画描绘的画家心目中的佛国世界,意外地提供了古代音乐方面珍贵的资料。

    这些菩萨、天人,那么在佛国世界这个佛说法的时候呢,他就有很多天人在演奏音乐,所以他要画很大的音乐场面,有跳舞的、有演奏乐器的,各种各样的乐器。通过这样的场面我们是可以了解唐朝那个时候中国音乐发达的状况。所以敦煌啊,类似这样的音乐舞蹈方面,可以发挥、挖掘的潜力很大。

    在第220窟,还能发现佛教壁画中罕见的帝王图。在洞窟的东壁绘有维摩诘经变图。在东面洞窟门两边,一边是文殊菩萨,一边是维摩诘。画面上维摩诘身体前倾,好像张开嘴正在说话,非常生动。因为有高人在讨论佛经,吸引了大批信徒来听,所以维摩诘和文殊菩萨下面就画了很多人物。这些人物中有中国的帝王、大臣,有各国、各民族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在绘画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这是我们跟中国绘画史、跟内地的绘画连接起来了。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在唐朝敦煌这个地方不是一个偏僻的地方,由于丝绸之路非常通畅,那么敦煌跟内地,跟长安、洛阳,他们的这种交流非常频繁。我想当时由于这个佛教非常发达,那么长安、洛阳有名的画家被敦煌人把他请过来,在这画壁画,这可能性是完全可以想象的,这是肯定有的。

    不仅如此,敦煌本地的画家也有可能前往长安、洛阳师从名家学习。由于当时佛教盛行,壁画创作的需求量很大。有名的画师便四处奔走,客观上推动了绘画技艺的传播和交流。在小小洞窟里的壁画当中,画师如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绘画水平,也客观的表现出了当时的文化、宗教、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的真实情况。

    千百年来,古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以其不朽的艺术、宗教之大美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然而,在其精美绚丽的壁画和彩塑背后,却存在着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文物材质的脆弱,在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威胁”下,这一人类文化艺术宝库正在不可避免地衰老着。

    为了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完整、真实地传给子孙后代,无数敦煌文化守护者长年累月扎根在大漠深处。从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到敦煌研究院的众多专家和普通员工,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守护这里,书写着敦煌之美。

    也许,正如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文章《莫高窟》中写到的: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分集列表 (共687集)

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