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草原马术文化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72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每天在马背上的时间有多久啊?)半天吧。(骑马不累?)不累,天天干的活就是这个,天天在马跟前儿,蒙古人离不开马。

    这个离不开马的蒙古族小伙子阿拉腾敖其尔,是锡林郭勒大草原远近闻名的骑手,家里一共养了400多匹马。 

    一开始我就买回来一个种公马,买回来一匹汗血马。

    (和蒙古马杂交)下马驹子,小马驹子卖就值钱了,比咱们这(的马价格)高多了,一个小马驹子卖两三万块钱呢。

    3.5万元的现金和十匹蒙古马换回的汗血种公马,让这个原本依靠放牧牛羊生活的传统牧民家庭,找到了致富的新出路。

    就又改(良)又改(良)现在纯血种公马就39匹呢。

    经过改良后的马匹兼具蒙古马和汗血马的优点:身材更高,速度更快,但又像蒙古马一样有更好的耐力,不畏严寒。近年来,通过驯马、赛马、出售改良马驹和开展“牧家乐”旅游项目,阿拉腾敖其尔家的年收入超过百万元,并在2015年建起一幢二层小别墅。

    马,曾经是蒙古族人不可或缺的劳动和交通工具。没有马,牧民的一切生产活动就无法进行。但从上世纪末开始,蒙古族人逐步告别了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加上交通越来越便利、牧区机械化程度提升和草原生态退化等因素的影响,蒙古族人逐渐走下马背。

    蒙古马逐渐衰减至需要紧急保护的境地,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民众的担忧。2011年起,内蒙古设立三个蒙古马保种基地,政府每年投入1800万元保育2000匹蒙古名马。与此同时,内蒙古各级政府和部门近年来有意识地举办多种以“马”为主题的体育、文化、旅游活动,将“马”培育成能够代表内蒙古的特色品牌。在民间,各地都在探索如何将蒙古马的保护和发展与促进牧民增收相结合,让爱马的蒙古族人在传承马文化的同时发家致富。

    我这马每年收入大概七八十万吧。卖完马咋也得留点马尾巴,有讲究这个。这都是,你看。全是,满满的呢。这是最近3年卖(马)的,这里面最少有500匹的马尾巴。

    如今,仅在锡林郭勒盟,每年大大小小的赛马活动就有数百场。奔跑的蒙古马、套马的蒙古族汉子、跑马拾哈达等马术活动,让诸多摄影发烧友流连忘返。

    除了赛马,蒙古马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新窗口。曾经奔跑在草原上的蒙古马,真的登上了舞台,成为舞台剧的主角。《千古马颂》、《永远的成吉思汗》、《蒙古马》等以马为主角的实景剧连续几年在内蒙古各地上演,让游客和观众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感受马的魅力。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博物馆位于内罗毕市中心,是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1910年由东非自然历史协会发起修建。除总部内罗毕展馆外,下设16个地区博物馆和几处历史遗迹陈列馆。

博物馆从肯尼亚的历史、民族风俗、装饰艺术等多个方面向游客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非洲向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之一,博物馆对人类起源、演变和进化的历史做出了详尽的描述。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设有介绍海洋生物、飞禽走兽的进化演变,肯尼亚国家地质变化等多方面的自然信息展出。

藏品展出各个时期的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头盖骨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考古厅内立有200万年前的巨象化石。石窟壁画展室中有一幅距今约2.9万年前的壁画。禽鸟馆的数十排玻璃柜内展出了900多种鸟类标本。另外,馆内还展出了数十件从肯尼亚海岸省出土的中国古代文物,包括青花瓷盘、瓷瓶和茶具,有的已经破碎,但是“大清嘉庆年制”“大清”和“长命富贵”等字依然可见。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