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牦牛博物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51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41年前,我第一次进藏,一直在牧区生活。我看到牦牛和藏族人的关系特别的密切。而且牦牛还救过我的命,我有一次遇上了雪灾,是牦牛给我们驮来了食物。所以到北京工作以后,特别想念西藏,经常出现牦牛的影子。到了2011年,我就决定重返西藏,来做一个博物馆。

    吴雨初,西藏牦牛博物馆馆长,今年63岁。他有个藏语名字,叫“亚?格博”,意为“老牦牛”。他家虽然在北京,但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拉萨打理这座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讲述着“高原之宝”牦牛和这位老人产生的交集。以牦牛和牦牛文化作为诉说对象,加以珍藏和展示。

    我们通过一种装置艺术,把最传统的东西用最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你看看,这里的是野牦牛,这些都是家养的牦牛头,最重要的你看看顶上,是藏族人。人是至高无上的。藏族驯化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

    西藏牦牛博物馆2014年建成,已经向公众免费开放三年。在博物馆的墙壁上写着两句话,诠释了藏民族与牦牛的关系。

    这里有两句话,实际上这个可以说是我们建馆的宗旨。第一句话是,“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这是十世班禅大师说过的一句话。第二句话是,“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这是藏北的一个谚语。

    西藏牦牛博物馆现有2600多件藏品,以感恩、探秘、相伴、灵美为主题分为4个展厅,展现了以牦牛为主的各种生活用品和艺术品。在“探秘牦牛”展厅里,用实物重现了藏族人和牦牛水乳交融的关系。

    这是一个由牛粪垒起来的展品,一个牧人塑像正在打理这个“牛粪墙”。可能人们会想,牛粪怎么搬到了这里?牛粪对于牧人来讲,又意味着什么?其实,在牧人的日常生活里,牛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这一点,恰嘎村的格珍深有体会。挤完牛奶的格珍开始捡牛粪。趁牛粪还没有干,就把牛粪装到篓筐里,再把牛粪和成稀状物,然后涂抹在墙上晾干。这样,牛粪风干后,可以作为燃料得以及时储存。在牧区,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牛粪墙”,也是通过类似的方法加工,存储备用。

    牛粪,在西藏农牧区家庭中必不可少,烧茶做饭、防寒取暖,都用它来做燃料。风干之后,燃烧的牛粪散发出一股青草的味道。在漫长的冬季,人们更是靠整日燃烧牛粪来取暖,既清洁又实用。

    我们这儿特别冷,如果没有牛粪可烧,就会很冷的。平时我们做饭、煮牛奶,都要用牛粪生火,而且炉火基本不会断。晚上烧了,早上还得接着烧,所以要备很多牛粪。没有牛粪,我们没法做饭取暖,会很难挨的。

    作为高原特有的物种,牦牛给人类贡献的东西不胜枚举。“物华天宝,物尽其用”,可能就是牦牛在这片土地上存在价值的最佳注解。

    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过程当中,正好碰到,你看,从昌都类乌齐县来的(朝圣者)。我们在这儿碰到他们的。他们一直磕长头到拉萨来。后来我在布达拉宫底下请他们吃饭。他说你需要什么?我说我需要你身上这个用生牛皮做的这个围裙,保护身体的。我说我要收藏它,因为博物馆(藏品)并不是每个东西说值多少钱,而是它作为牦牛和藏族关系的一种物证。

    这是一副牦牛的鞍子,它来自于登山队员运送物资的装备。在登顶世界海拔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路上,唯一能帮助人类运送大量物资的,就是牦牛。

    这个鞍子是我们一个朋友从珠峰上拿下来的。我们的登山英雄们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牦牛把他们的登山物资要运到6500米的前进营地。

    在这里,可以看到由牦牛衍生出的一些别具特色的物品:用牦牛毛编织的帐篷;用牦牛皮制作的皮碗、皮箱;用牦牛骨制作的墨盒;还有用来预防雪盲的牦牛毛眼镜等等。

    如今,这座博物馆已经成为当地人和进藏游客深入感知西藏,了解牦牛价值的一扇窗口。

    我想作为这样的博物馆,虽然它叫牦牛博物馆,但是实际上它是一个人类学的博物馆。它讲的是牦牛和藏族的关系,就是牦牛身上所承载的西藏的历史和文化。

分集列表 (共687集)

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