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教堂建筑与宗教文化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冰城哈尔滨是一座特别的城市,这里的冰雪文化驰名中外,同时,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哈尔滨也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座城市的教堂非常著名,每年都会吸引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到这里游览。在这里,不同宗教的教堂随处可见,为这座城市增加了浓郁的异国情调。

    我身后就是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那么它也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们看建筑上方那巨大的洋葱头式的穹顶,让人觉着自己仿佛是置身于俄罗斯。据专家介绍,索菲亚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同时它也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

    索菲亚教堂宏伟壮观,建筑面积721平方米,高度53.35米。外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砌工精细。上冠是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

    据介绍,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3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当时为全木结构。1912年,教堂外砌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索菲亚教堂二次重建,历时九年,于1932年建成。1960年以前,索菲亚教堂一直从事宗教活动。

    位于正门门厅上方的是主唱诗台,两侧为辅唱诗台,每逢重大的宗教节日,唱诗班都会在上面唱诗。门厅所对、我身后的这个位置,当时主教、司祭都会在上面传经和主持仪式,所有教徒都会站在教堂的大厅里,最多可容纳2000人。

    关于这座教堂的由来,还要从一条铁路说起。20世纪初,由沙皇俄国主持修建的“中东铁路”打开了清王朝北方的门户。这条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铁路,带有侵略和殖民的性质,而大批欧洲贵族、商人、士兵和普通劳动者也沿着这条铁路进入到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

    侨民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城市发展的机遇。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都市,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以俄罗斯人、犹太人为主的侨民不仅带来了新科学、新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这么多教堂的产生,它的历史,总的来说是和中东铁路的修筑和哈尔滨城市的形成发展息息相关。(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那个时候哈尔滨侨民是有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生活在这里。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侨民,所以它(哈尔滨)才有这么多的教堂,包含了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还有中国的佛教、道教,甚至有日本的神教。

    据统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近50年时间里,在哈尔滨建立的中西方寺庙、教堂、会堂、道场多达百所,宗教种类有十余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哈尔滨这座城市都保持着“诸神共处,和睦共存”的状态。

    我现在的位置是哈尔滨市区的核心区域之一,在这里坐落着三座不同宗教的教堂,它们彼此之间的距离都很近,大约是百米左右。如今,它们依然对外开放,履行着自己宗教的使命。

    我们身后的教堂叫做圣母教堂,它是东正教教堂。路对面的那所是天主教教堂,是波兰的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它是天主教教堂。往前走的那一侧的教堂就是德国的路德会教堂,它是基督教新教教堂。因为我们哈尔滨历史上曾经有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有波兰人,自然就有波兰教堂;有德国人,有信基督教的人,自然要有基督教堂。所以这种宗教的产生,是和哈尔滨的历史氛围、和哈尔滨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它正反映了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多元化和共生性。

    在哈尔滨,俄罗斯侨民人数最多,其信仰的东正教教堂规模也最大。当时有一座名为圣尼古拉大教堂,就建在哈尔滨旧城区的中心点上。这座教堂虽然没有圣索菲亚大教堂气势恢弘,却具有崇高的宗教地位。它是当时东正教哈尔滨独立教区的核心教堂,其管辖范围覆盖整个远东地区和东南亚。

    圣尼古拉大教堂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教堂,教堂建设中没用使用过一根铁钉,整个教堂采用木质拼接和木钉连接。据说上世纪60年代拆除这座教堂时,用了整整一周时间,可见这座教堂设计之巧妙,建造之牢固。

    这个木结构的教堂,设计师是从彼得堡请的,是彼得堡的一个设计师,但施工是在哈尔滨施工的。很多中国的工人、中国的工匠也参与了工程的建筑,很多教堂的细部,包括它的雕刻、穹顶的瓦片都是中国人做的。所以我们说,它既有俄国设计师的心血,同时也有中国工匠的投入和汗水。

    后来,一位生于哈尔滨的中国商人为了纪念这座意义非凡的教堂建筑,在哈尔滨阿什河将它按一比一等比例重建,现在每年都有大批中国游客到这里参观,感受昔日的庄严与神圣。

    虽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的宗教文化空前繁荣。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伪满洲国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波及,大量欧洲侨民被迫离开哈尔滨返回欧洲,西方宗教的信徒大量流失。

    新中国成立后,多数教堂空置了下来,结束了其宗教使命,然而这些与中国本土文化差异巨大的宗教建筑绝大多数都被保留了下来。

    如今,一些宗教建筑重新恢复了其宗教功能,不过信徒已经从金发碧眼的欧洲人,换成了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面孔。有些宗教建筑成为了艺术馆或展览馆,展示着哈尔滨特有的外来文化和历史人文,而更多的教堂则是成为了一条街路或一个社区特有的符号,哈尔滨的平民百姓会聚拢在它们周围,散步、休息、游戏……哈尔滨人已经习惯了这些异国建筑的存在,但在游客眼中,这样的风景则是他们对哈尔滨最深刻的印象。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