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在这里传唱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生动质朴的村曲山调掠过满目的黄土至今还在传唱。这里是中国的山西省。山西多民歌,曾有人这样形容这里丰富的民歌资源--“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在众多山西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传承数百年的河曲民歌了。

    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乃“一鸡鸣三省”之地。滚滚黄河水行至老牛湾一带突然折转,七弯八拐之后冲刷出一片开阔之地,河曲因此得名。在宋代太平兴国七年,朝廷在此屯兵镇守一方,而统帅就是号称“杨无敌”的老令公杨继业。发展到清末明初,河曲已成为“一年似水流莺转,百货如云瘦马驼”的塞北小城。   

    河曲地处塞北,高寒地偏,自然条件恶劣,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得当地老百姓每年都要走出大山,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工求生“走西口”,那些走西口的汉子们便是传说中得“雁行客”,当地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也比较落后,与外界的交流很少,人到了最苦闷的时候,最苦恼的时候,好像现在咱们人到了一定极限的时候他就要哈地喊一下,但是他那时候他就用这种呐喊,用这个歌来表达。   

    但是,险山深谷、满目黄土都阻挡不了河曲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河曲人用歌声对抗着生活的苦难,坚守着生命的希望,苦难孕育了独树一帜的河曲民歌,也磨砺了河曲人顽强不拔的生存意志。

    在河曲县河口古渡广场,人们时常可看到一位古稀老人在此传唱民歌,他就是河曲县的民歌痴人--贾德义。在人们聚拢的包围圈里,老人端坐在一把小马扎上,用满是皱纹的手拉着一把略显破旧的四弦胡,伴随着音乐,他的整个身体起起落落,眼神里流露的是感情与音乐的相互交融;沙哑的演唱把听众带到了黄土高原,悠扬曲折的唱腔让人分明感觉到河曲人身上蕴含着的音乐天赋,让人看得入神,听得沉醉。   

    河曲人的生活离不开歌,他们乐于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些宛转悠扬的山曲小调,是世代生活在黄河边的河曲百姓在苦难日子里寻找到的乐趣。河曲人只要一唱起民歌便陶醉其中、悠然自乐,“见什么就唱什么,想什么就唱什么”的随性豁达便是他们苦中作乐的真实写照。

    河曲民歌是河曲人民的生活习惯,反正有河曲人就有河曲民歌。过去就哼不上个调调。来的也是哼一下个调调,慢慢慢慢流传下来,好的就留下来了,赖的淘汰了。

    河曲民歌语言生动,即使最抽象的情感意绪,在河曲民歌中往往也能以具体可见的生活情景来表述。唱词组合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叠字叠词的广泛运用,大多用来烘托和加深情绪。民歌中的叠字叠词,一方面是从古代民歌中沿袭下来调整旋律,另一方面是民间口头语的提炼。   

    你比如在家唱,“听了见那个哥哥的唱了歌声,直愣起呢个耳朵吊了起心”。她在家里纳底子,正纳时候听见外面“哦,对把把,听了见那个”她现在还没有判断见是不是她的哥哥、她的朋友,所以听见哥哥唱一声,我直愣起耳朵,吊起心。哎,是不是他来了。结果没等他吊起心又“对把把”又一声,哎是“听了见那个哥哥他唱了歌声,嘎巴一声打了妹妹的二号针”。

    民歌最生动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情歌,河曲民歌以其特有的质朴和清新,抒发了乡间青年男女之间爽朗的相思相恋之情,《走西口》是河曲民歌的经典之作。如今,不仅是河曲人、山西人,乃至全国许多地方的人,每当这优美的旋律响起时,都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吟唱起来。   

    《走西口》不仅唱出了恋人们的幽怨和悲欢,也唱出了一段厚重的历史,河曲人的爱情因民歌而丰富,民歌也因爱情而永恒。然而,在悠闲宁静的河曲民间传唱了几百年的民歌和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在时代大潮中渐渐褪去了往日的光辉。 

    我觉得如果不抢救河曲民歌,恐怕以后就很少有人知道河曲过去是一个什么样的现状,河曲民歌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一回事,恐怕就没有人知道。   

    河曲民歌虽然失去了原有的土壤和环境,但是在河曲,还有像贾德义这样的民歌痴人,他们对“天籁之音”的执着坚守,让人们看见了河曲人骨子里的那股改变现状、与命运抗争的顽强劲头。他们凭着对民歌的挚爱,让优美的旋律飘荡在这片黄土地上。

    今天河曲民歌已经成为黄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榜上有名。曾经人们的随意吟唱,在汲取了时代的新活力之后,走进千家万户、传遍大江南北,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久久传唱、回响。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