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子监街第二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辟雍里盛大的“临雍讲学”典礼彰显了当时中央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于儒家文化的推崇。事实上,在国子监,皇帝讲学之处并不仅此一处。辟雍之北的彝伦堂,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也曾是皇帝讲学之处。清乾隆皇帝兴建辟雍之后,彝伦堂就改成了国子监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

    说到彝伦堂,就不得不说堂前西侧的一颗古槐。这棵槐树,又称复苏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子学祭酒许衡所植。相传在明末的时候,这颗槐树已经枯死,但是到了清乾隆十六年仲春,枝干上忽然又萌发出新芽,枯而复苏。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年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非常高兴,亲自题诗赞其祥瑞,并刻石立于西讲堂正中。

    国子监里的古槐成片。这也是国子监的一大特色。因为在中国,自周代起,就有“面三槐,三公位焉”之说,意思就是在皇宫大门外种植三棵槐树,分别代表太师、太傅、太保的官位。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人们就把国槐视为“公卿大夫之数”。在国子监里广植槐树,喻示着监生们可以考中高官之意。

    北京国子监与孔庙相通。在国子监的第一进院落东侧有一扇门,称为持敬门。穿过这道门,人们就可以进入孔庙了。孔庙是中国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大德十年建成,占地约2万平方米,有三进院落。分布与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最高建筑规制。整座孔庙建筑布局也十分科学,规模宏大,凸显皇家气派。

    大成殿是整个孔庙的中心建筑。大成殿为重檐庑殿顶,上覆明黄色琉璃瓦,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等级,因此,可以与故宫太和殿相媲美。殿中供奉着孔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四配分别是颜回、曾子、子思和孟子,十二哲除朱子外,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清代自康熙皇帝开始,每一位皇帝继位,都会照例在孔庙大成殿悬匾一方。于是大殿内外高悬康熙至宣统九位皇帝所书的赞颂孔子的四字牌匾。

    孔庙珍藏丰富,古迹众多,其中以石刻最为著称,主要有进士题名碑、十三经刻石以及明清石刻碑亭等。

    进士题名碑分布在大成门和先师门的两侧,分四部分,共有198座。这些进士题名碑上刻着元、明、清三代各科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共计51626人。其中不乏我们熟知的姓名,如张居正、徐光启、纪昀、刘墉及近代名人林则徐、蔡元培、沈钧儒等。这些进士题名碑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今天,当人们穿梭于这片时间跨度达数百年的碑林,轻抚旧貌斑驳的碑身,仰望碑面上已模糊不清的字迹时,不免会发出“江山代有人才出”的感慨,个中滋味,无限唏嘘。

    在孔庙与国子监的夹道内,保存着北京最大的碑林,包括著名的“十三经刻石”以及诸多的皇家御制的石碑。“十三经刻石”共计189座,上面篆刻着《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等十三部儒家经典,整部诗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楷体手书而成。全部石经共计62万余字,规模宏大刻法工整,内容准确,是最为完整的一部石刻儒家经典。

    在“十三经刻石”北端,还有许多皇帝的御制石碑,其中以康熙手书的“圣经碑”最为精湛。所谓“圣经”就是抄录儒家经典四书中的首篇--《大学》。碑文是康熙皇帝用行书写就,一气呵成,气韵流畅,可以与历代名人书法相媲美。

    走出孔庙与国子监,再次站在国子监街,回首祖先们留下的遗迹,不免感慨万千。圣贤的魂魄在此驻留,供万世敬仰,孔庙和国子监已不再是几件前朝遗物那么简单,这里记录了华夏文化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放慢脚步,循着先贤的足迹来到国子监街,在古树碑林的清静中聆听历史的回响,你会发现在这纷繁世界的一角,竟有着多么深厚的民族文化在静静流淌。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