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站在高处环视沂蒙群山,人们不禁要为它的博大与深远而惊叹。“蒙山高、沂水长”,正是这山水,孕育了无数为革命支援前线、血洒疆场的沂蒙儿女,孕育了代代相传的沂蒙精神。

    60多年前,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沂蒙山区。孟良崮,传说北宋年间威震天下的杨家将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故有此名。1947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的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该师师长张灵甫在这次战役中阵亡,孟良崮由此而名扬海内外。

    孟良崮战役的最大意义是它首先扭转了华东战局,转变了山东整个战局的变化,(解放军)由原来的防御型转变成进攻型。可以说整个华东战区有了大的改观。

    烟庄,离孟良崮不足30公里,是一个以出产黄烟而闻名的小山村。行走在山村的路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整齐的瓦房,充满了静谧、安详,让人难以将它与那场硝烟弥漫的战役联系在一起。

    当年,这里的村民用小推车把做好的煎饼、军鞋推上前线,支援华东野战军开展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他们当中,尤以沂蒙六姐妹为人们所熟知。

    鬼子走了两年,就来了国民党,(压迫老百姓)更厉害了那就。(解放军)部队那个时候吃什么呢?没得吃。弄了好的吃点好的,弄了孬的吃点孬的。

    伊淑英是沂蒙六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早些年,杨桂英、冀贞兰和公方莲先后病故。张玉梅因病常年卧床不起,伊廷珍也在几年前患上老年脑萎缩,无法与人正常交谈。

    六姐妹中,要数伊淑英的身体好,88岁的她眼没花耳不聋,走路稳当,对当年支援前线作战的往事也记忆犹新。

    (我们)就是做鞋、做点饭、烧点水。解放军来(驻地)后方便。不做(解放军)他吃啥?他没得吃。还得给他补衣裳,把他在战场上下来刮破的地方补补、连连。

    老人回忆说,当年一听说要打仗,六姐妹就合计一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炮声隆隆,六姐妹和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为支前忙碌。

    在半个月的时间里,她们把5000多斤粮食从野店运回村里加工成煎饼,又送回去。运子弹24箱,烧柴700多斤,往返都是20里路,给部队洗了800多身衣服,做了300多双鞋。

    不就是为了老百姓不受压迫,支援打仗的部队,打了胜仗不受罪了,不忍(反动派)的气了。(反动派)逮着谁埋谁,逮着谁打谁。

    后来,孟良崮大捷,包括烟庄在内的不少乡亲为支前而牺牲,乡乡有烈士成为当时真实的写照。

    据冀贞兰在世时回忆说,“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其实是当年陈毅元帅亲自命名的。

    孟良崮战役期间,六姐妹被通知去蒙阴的指挥部开会。在那里,他们见到了陈毅元帅。陈毅很亲切地询问六姐妹摊了多少煎饼、做了多少鞋子,有什么困难没有。问完情况后,陈毅提出给他们起一个名字。由于六姐妹中有结婚的、也有没结婚的,最后就称他们为“沂蒙六姐妹”。

    1947610日,当时的鲁中军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这支模范群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有无数沂蒙儿女像沂蒙六姐妹那样,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

    沂蒙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热土。早在1922年,这里就有了党的活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山东、乃至华东的战略指挥中心。当时临沂420万人口,就有120万人参军、参战,奋勇支前,有10万先烈血洒疆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当年,陈毅曾经用一句让人震撼的话语高度评价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包括沂蒙六姐妹在内的“红嫂”们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沂蒙精神”,一直流传至今、传唱不息。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