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南省滩头手工抄纸晒纸环节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56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这个细腻得如酥油般的焙壁,温度必须保持在40度,温度高了纸容易焦,温度低了,纸又不容易干。一千多年以来,手工抄纸的传统技法几乎毫无改变地在这里体现,过程繁琐而精细。

    老人笑着说,他很难说清楚其中的道理。但几十年沉淀的经验像是在老人内心和双手设置好了一套精确的程序,不偏不倚,恰到火候。重复的工序覆盖了老人走过的人生,当岁月爬上脸颊刻上皱褶,老人对抄纸技艺的拿捏和尊重也在不断地加深。

    我们晒这个纸很有讲究的,刷这个纸不能刷烂纸,要轻,用力要均匀,没有褶,没有皱纹,如果不是这样,那么晒出来的纸就不漂亮,不美观,就没有达到那个质量,特别是我们滩头的年画纸,要求相当地高,这个技术也特别讲究,你看这个纸,没有一张烂纸,都是很(漂)亮的,很清,很光滑。

    焙晒后的纸再经过切边、码齐,一摞成形的滩头手工抄纸就宣告完成了。20多道工序中,没有任何机械和电力设备的参与。这一叠纸呈金黄色,触摸时感觉比一般的手工毛边纸更加柔韧细腻。

    在科技带来便捷和高效的现代社会中,手工的价值在被不断拔高的同时,也正在逐渐被人遗忘。滩头的手工抄纸应用范围不广,与各地许多手工工艺一样,目前更多的是以一种地方传统文化符号的形式保留下来。

    因为我们采访拍摄耽搁了一些时间,李志军当天的任务没有完成,为了保证客户的需要,保证第二天的纸张产量,夫妇俩只能加班踩料,直到深夜。

    山里的泉水、屋后的竹林、做滑液的叶片,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世世代代滩头人的馈赠,而滩头人也没有辜负这样的馈赠,用纵贯千年的智慧和勤劳凝聚成了如今手工抄纸的工艺,面对濒临被时间淘汰的现实,比起家境对富裕的期盼,这种意义上的承载,才是李志军最深的忧虑和最割舍不下的情感寄托。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博物馆位于内罗毕市中心,是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1910年由东非自然历史协会发起修建。除总部内罗毕展馆外,下设16个地区博物馆和几处历史遗迹陈列馆。

博物馆从肯尼亚的历史、民族风俗、装饰艺术等多个方面向游客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非洲向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之一,博物馆对人类起源、演变和进化的历史做出了详尽的描述。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设有介绍海洋生物、飞禽走兽的进化演变,肯尼亚国家地质变化等多方面的自然信息展出。

藏品展出各个时期的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头盖骨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考古厅内立有200万年前的巨象化石。石窟壁画展室中有一幅距今约2.9万年前的壁画。禽鸟馆的数十排玻璃柜内展出了900多种鸟类标本。另外,馆内还展出了数十件从肯尼亚海岸省出土的中国古代文物,包括青花瓷盘、瓷瓶和茶具,有的已经破碎,但是“大清嘉庆年制”“大清”和“长命富贵”等字依然可见。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