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第二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海上名居何处寻?多伦幽径史森森”。记录了上世纪以来上海历史文化轨迹的多伦路是群贤云集、东西汇聚之地。

    博古斋是多伦路上最有名气的一家收藏馆。人们总说:要想认识老上海,到博古斋里走一走便行。店门口贴着“走进博古斋,看看大上海”的对联,店内布满了各色各样的老照片、旧报纸,还有老式钟表、毛泽东像章等。店主用心地为大部分旧物附加了简单的介绍说明。

    这个冰柜是1940年的。我是从上海北外滩搞来的,那时候动迁,旅顺路有一个家庭收藏着的。他的爷爷当时在可口可乐上面赚了好多钱,舍不得扔,就藏到了现在。因为现在北外滩动迁了,就觉得这个东西没地方摆了,就把它出卖给我,我就花了大价钱把它买回来了。

    解说:博古斋的货品可租可售,其中,不少电影剧组都慕名而来租用一些物品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道具。

    我这个店是(1999年年底开的。当时文化名人街开街的时候,虹口区人民政府文化局把我引进到多伦路来,我在这里把家里收藏的各种各样的藏品,包括老上海的东西都摆在这里展示。我的门口叫“走进博古斋,看看大上海”,大上海看什么,就看这些怀旧的东西,比如说这老的火表、灯、老的门牌号码,各种各样小的震动机、吹风机,这种东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了。这也是一种文化,这也是一种海派文化。

    虹口区还有一位八旬老人,名叫刘国鼎。他收集了三十多年的南京钟,并在多伦路上创办了一家南京钟收藏室。

    南京钟是明末清初最早在南京根据西洋钟改制的一种钟表。后来苏州、上海等地有了制造这种钟表的工艺,这种钟表在当时都被通称为“南京钟”。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南京钟以精美的造型,娴熟的工艺,荣获了金质奖章,在海内外名声大振,从此走向世界。

    刘老先生自少年时代起就随父摆弄钟表,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目前他已经收藏了各个不同时期、不同产地、不同形态的南京钟70多座,形成了南京钟收藏系列。这些南京钟最大的像一个仿真的立橱,最小的只有手掌般大小。

    刘老先生告诉记者,他最钟爱的就是这座加大号的南京钟,这是他“四顾茅庐”,花了四年功夫从南通一户人家求购来,如今已成为他的“镇宅之宝”。

    我介绍的这一尊南京钟,它有几个特点,它除掉了一般的南京钟的特点以外,它有一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大,这是一个特大号的南京钟,很少见。第二个特点,它外边镶嵌的是象牙,不是贝壳,镶贝壳的比较多,镶象牙的就比较少。第三个特点,这个钟还有一点,它可以报刻,这个报刻是报刻得很道地的。现在是几点几刻,它报过了以后,你就知道是几点几刻,这个比国外的那一种名气很大的报刻钟报得还道地,它在报刻之前一定要先报正点。

    刘国鼎老先生收藏的南京钟几乎囊括了现存南京钟的全部品种,被誉为“南京钟收藏第一人”。如今,这些钟早已价值连城,上门求购者也不少,但蜗居斗室的刘国鼎并不舍得将它们变现。这不仅因为收藏的艰辛,也为了让这些真正的“中国钟”不再散落。

    位于多伦路191号的藏筷馆,面积不大,却是独一无二的家庭藏筷博物馆。店主人蓝翔老先生是一位民间收藏家,今年已经80岁了。他从70年代开始收藏筷子,至今已经收集到我国唐朝以来以及朝鲜、日本、泰国的竹、木、金属、玉石、牙骨等五大类筷子2000多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藏筷第一人”。

    这个筷子看起来朴质无华的,没有什么奥妙,实际上这里有按钮可以打开的,打开来以后,猜猜看里面有什么东西。牙签,剔牙齿的。那么这边也可以打开,这边打开就是上海人讲的“吃大闸蟹”,可以把肉剔出来的一把小刀。这种筷子是清代的,就是按钮银筷,一般来讲不大看得到。不说人家不知道,很细的里面,很长的东西,我们古代的工匠很有智慧的,能想出这个办法来。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子进餐的历史少说已有3000年。随着饮食烹调方法的改进,饮食器具也不断发展,逐渐有了成套的餐具。在蓝翔老人的收藏中,一套蒙古族贵族使用的餐具是他最钟爱的藏品之一。

    这个筒是蒙古王爷用的,里面有餐刀,有筷子,插在里面,拔出来。那么,有叉。这个里面有镊子,夹毛的。这个是牙签。这个是大头,这个小头也藏着东西。藏的是两个酒杯,还有两个小碟子。一套正好有十三件,金钱纹的。

    蓝翔老先生一直致力于在中国年轻人中宣传筷子文化。他不仅撰写出版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而且成立了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老人的心愿就是让中华民族特有的筷子文化不断普及和传承。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