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中国的母亲河素有“九曲黄河”之称,她在流经秦晋北部峡谷之时与湫水河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碛,这个“大同碛”就成为仅次于壶口的黄河第二碛,而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碛口也就因下游的大同碛而得名。

    碛”是指水中由沙石堆积而成的浅滩。大同碛号称“黄河第二碛”,位于碛口古街西南500米的湫水河入黄河处,是秦晋峡谷间最大的一个碛。黄河进入大同碛,狭窄的河道与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还平静婉约的黄河水奔腾怒号、浊浪滔滔,形成一处险滩,以至于“黄河行船,谈碛色变”。位于大同碛上游的碛口古镇也因此成为黄河北干流上水运航道的中转站,并由此而得名。

    咱们碛口之所以繁荣,是因为大同碛,在解放以前大同碛有十几米的落差,近500米的暗礁,水急浪高,浊浪排空,汹涌澎湃,如果坐船要勉强下去只能鸡飞蛋打。

    碛口古镇位于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的黄河边上,东临黄河水,西依吕梁山。古时,碛口为兵事要冲,在明清时期凭黄河水运成为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享有“九曲黄河第一镇”和“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誉。

    据当地的老者讲,在过去交通落后的年代,碛口以上的黄河水道是连结西北与华北物流的经济大动脉。但是,货船在大同碛上船毁人亡的案例,使得大同碛成为黄河中上游黄金水运通道的终结点,货船至此不得不抛锚卸货改走旱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明末清初,碛口附近的侯台镇、曲峪镇成为名噪一时的物资中转集镇,碛口西湾村的陈氏家族,就是这一时期依托黄河水运而发达的巨商。

    西湾村座西北而朝东南,背靠石山,濒临湫水河,这正是民间僻风向阳、靠山近水的上乘风水。西湾陈氏的始祖名曰先谟,字师范,明朝末年从方山县迁居于此。

    陈先谟从方山岱坡过来走到梁口子,走到西湾(所在这个地方),那个时候还没有西湾村,刚开始住在侯台镇,后来看见这个地方好,修到这个湾湾里好,取名叫了个西湾,修了几院房子。

    据西湾陈氏家谱记载,陈氏家族发家于清朝初年的第四代陈三锡。有一年碛口周边大闹灾荒,陈三锡利用黄河水运的便利,从包头买回莜麦、谷物等粮食,在碛口薄利卖给穷苦百姓。又设灶熬粥,赈济乞讨者。山西巡抚得知后,奏请皇上,赐汾州府候选通判。

    黄河发大水的时候,把挨着黄河边的窑洞都冲走了,家也没有了,村里搭起粥棚来,支起大锅,熬成粥,灾民们拿上碗,一人一碗可以吃了。还有晚上来的人,反正来的人,凡是上了门的人,不让你空走,都给你一些吃的,让回去吃。

    碛口从清代乾隆年间兴起,此后的200多年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贸重镇。据说,在京包铁路建设前的170年间,每日有500余只木船来往于碛口码头,当地养有5000多峰骆驼用来驮运物资。“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这些民间俗语便是当年繁华的写照。

    现在看到下面的古码头,就是明清时代至民国年间一个古码头,现在这个位置叫粮油站,因为四合堂是,它临街可以日过千趟,门前可以停满船只,所以它的生意做得相当大。

    如今,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富庶和持续几百年的繁荣已成为过眼烟云,但却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充满古朴风云的小镇。

    碛口古码头岸边沿黄河一侧的碛口古街,是历经繁华的主街,黄河水带走二道街、三道街和主街的半壁江山,只在长兴店一带,为我们留下了一小段保存完整的主街。古街上四四方方的铺路石早已被磨去了棱角,变得坎坷泥泞,站在街道东侧的商铺屋檐下,就可以直接望到近在咫尺的黄河,还有岸边井台上挑水人的剪影。临街的房屋大多依然保持着当年的样式,房屋不设门扇,而代之以活动式长条门板,门板卡槽的上方,镶嵌着刻有店铺名号的门匾,店内则大多被隔断划分为前后两个空间,临街一半经营商业,后面一半用于存货或生活起居。


    这里还有两座宗教祠庙,一座是西头村的西云寺,另一座是卧虎山半山腰的黑龙庙。现存的黑龙庙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这是对碛口历史的高度浓缩。正殿内供奉着龙王和风伯、河伯,当年商号们集资建庙,为的就是祈求风调雨顺,行船平安,商贸繁荣。正殿对面,建有“山西唱戏陕西听”的二层戏楼。戏台正中镶嵌着刻有由道光年间一字千金的永宁知州王继贤提写的“鱼龙出厅”四个鎏金大字的牌匾。

    1984年胡宗南进攻延安的时候,陕北有个川口,川口就是与咱们临县高家塔遥遥相对,因为高家塔离碛口近10公里地,那个地方有天然的码头,因为上面下面都是水,对面是土山,唯有那个地方能够让毛主席渡河的一个码头。

    1948323日下午,东渡开始。按预先安排,毛主席登上了第一只木船,周恩来、任弼时乘第二只木船,陆定一、胡乔木等上了第三只木船,在碛口高家塔登岸,当晚毛主席一行在碛口寨则山歇脚,寨则山至今仍保留着毛主席的居处。

    碛口古镇的故事就像黄河水一样,永远也讲不完。作为黄河边上的枢纽,繁荣的商业文化造就了这里发达的建筑和世俗文化。也就是这种浓郁的文化底蕴,让沉默了许久的“九曲黄河第一镇”再次走到广大背包客、摄影爱好者、古建民居爱好者的眼前。今天,人们踏进这片土地,沿着黄河水,沿着古迹,回想着当年“船筏在黄河里穿梭,驼铃在山谷里回荡”繁荣景象。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