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 <font face="宋体">蜿蜒数千里的黄河,被中华民族尊称为母亲河。而位于晋陕峡谷的黄河壶口瀑布,骇浪翻滚,惊涛拍案,则因其雄、奇、险,被公认为母亲河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也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与中越边界的德天瀑布、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同为中国三大瀑布。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那么,壶口瀑布的美名缘何而来呢?据说,壶口以上,黄河水面宽约</font>300<font face="宋体">米,至壶口河道突然缩为</font>50<font face="宋体">余米,水敛成束,奔腾呼啸,跃入深潭,形成落差</font>30<font face="宋体">余米的巨大瀑布,溅起浪涛翻滚,数里以外可闻。因上宽下窄,如壶倒水,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故名壶口。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壶口瀑布名字就是因为,它的上游特别宽,它由很宽的河道里头到瀑布这个地方以后,它忽然一下就收拢,就像收成这个一束,收束成一股很大力量的水就冲下去了,就像一个水壶从壶口奔腾而出的意思。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据介绍,壶口瀑布一直在移动着。据《尚书</font>·<font face="宋体">贡禹》记载,约在公元前</font>770<font face="宋体">年,壶口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font>813<font face="宋体">年成节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font>1000<font face="宋体">步,约合</font>1660<font face="宋体">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font>5000<font face="宋体">米处,时隔</font>2700<font face="宋体">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font>3000<font face="宋体">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侵蚀下,每年大约以</font>70<font face="宋体">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它这壶口形成好几次,第一次从下游往上冲,冲到上游逐渐地,瀑布的高度在减小,第二次又从下边往上冲,第三次又冲,这个是几次最后形成的结果,它在整个晋陕峡谷形成一个U型的大峡谷,这就是地质的抬升和河水下切的综合效应。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a name="_GoBack"></a> <font face="宋体">由于壶口瀑布溯源上移,黄河水流下切,壶口至孟门之间形成了一条</font>30-50<font face="宋体">米宽,</font>10-20<font face="宋体">米的十里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由于壶口瀑布落差大,加之瀑布下的深槽狭长幽深,水流湍急,水上船只无法在此通行。过去从壶口上游顺水下行船只,不得不先在壶口上边至龙王庙处停靠,将货物全部御下船来,换用人担,畜驮的方法沿着河岸运到下游码头。</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同时把船要用人工和牛驴拉下去,拉到下面一个叫二道河口的地方再入水,入水以后装上去再继续才能够往下漂流,这就是黄河那个旱地行船,旱地行船就是这船要通过一段沿边旱地上往下游拖拉,再入水,这就是所谓的旱地行船。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近年来,由于公路、铁路的迅速延伸以及壶口附近黄河大桥的修建,通过壶口的水上航运已阻断多年,旱地行船现仅可看到昔日行船留下的痕迹,但在古代,黄河这条水路运输对山西与北部和平原地带的贸易往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连通口内口外的一条大通道。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北面的人他可以把货物毛皮、红枣、瓷器拉上,放到船上,向下游运动,这条河流在物质交流上起到一个商业作用。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不可否认,“旱地行船”之于壶口,是一道独特的景致,但壶口还有一处与之齐名的奇景--“水底冒烟”。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数十里外可见。尤其在春秋两季,水流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font>20<font face="宋体">米以上,急流飞溅,形成弥漫在空中的水雾,即“水底冒烟”一景。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我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就是那种雾,或者是霭,或者是霾,所以这个东西实际上冒烟,实际上不是烟,而冒的是水汽,水和气的混合物。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沿着河流往下走,我们可以看到在右侧的黄河谷底河床中,有两块梭形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之中,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河水至此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孟门山又合流为一。孟门“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其雄伟姿与龙门、壶口组成黄河三绝,而又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著称,古诗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从晋陕峡谷来讲,整个黄河有三个门,第一个门,就是第一个狭窄的地方,就叫孟,这就是孟门,这是第一门,那么龙门是第二门,三门峡,河南有个三门峡,第三门,这就是从北往南,黄河上有这么三个显要的瀑布吧,小瀑布,它不管落差大小咱不说,就说它像一个门一样,像峡谷一样,这是第一,第一者为“孟”,而孟门是壶口的下口,壶口是它的上口,它和壶口是一回事。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平日里“湍势吼千牛”的壶口瀑布,在“冷静”中则呈现出别样风情。初冬时节,黄河水从两岸形状各异的冰凌、层层叠叠的冰块中飞流直下,两岸溢流形成的水柱如同大小不一的冰峰倒挂悬崖,晶莹剔透,鬼斧神工。待到寒冬时,龙槽冰封,山西人民可以通过厚厚的冰层到达对岸的陕西。也正是由于这种地理优势和天堑的功能,奠定了黄河不可撼动的军事防御地位。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它是种天堑,你看皇帝从陕北往中原进发,他也是沿着这条线过来,再过来李自成,从这里过,捻军从这里过,就是抗日战争期间,这条黄河又起了一种屏障的作用,使得日寇根本过不了黄河。 </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壶口瀑布历来是文人墨客撰文咏志的好去处。在这里,人们既可以感受到千军万马奔腾之势,也可以享受涓涓细股的柔美之态。滔滔黄河水以其奔腾壮美的雄浑气势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展示出世界上最大黄色瀑布的魅力。</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