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

最后更新 2023-04-04
浏览 51
最后更新 2023-04-04
浏览 51
意见反馈

    在河北省的最北端,有一片浩瀚的人工林海,它是为京津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在这里,三代人历经55年,创造了中国北方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

    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大约在三百多年前,塞罕坝还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这里林茂草丰,鸟兽繁多。随着清政府对塞罕坝的不断索取和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性采伐,塞罕坝的原始森林变成了风沙蔽日、草木稀疏的茫茫沙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林业部计划在塞罕坝建立用材林林场。那么,极端最低气温43.3℃、年平均温度零下1.3℃的塞罕坝,到底有没有建设大型林场的条件呢? 

    当时说实在话我也没有信心,我也不是信心很足,我看了一下,当时的自然条件很困难。 

    1961年的秋冬季节,刘琨开始了对塞罕坝地区的调研。在茫茫的荒原上,刘琨冒着严寒奔波了一个多月之后,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一棵落叶松。 

    我高兴得,简直不得了。 

    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林场建设的大幕,他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4岁。在这片黄沙漫天的高原上,这些年轻人栽下了第一批近一千亩的树苗。 

    由于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造林经验,造林成活率连续两年不足8%。创业者们发现外地苗木到了坝上之后水土不服,于是决定自己育苗。经过反复实践,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阴育苗法,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成功,并摸索出了“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的技术要领,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

    19645月,河北承德市第二中学6个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主动要求到坝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作。她们被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育苗。 

    当时给我们第一印象,这个地方太荒凉了,根本看不到什么人,到处都是半人多高的草,风一刮,呼呼的风。 

    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使每位创业者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直到今天,陈彦娴回忆起那段艰苦的岁月都觉得不可思议。 

    (下雪天)我们选苗就在水里,冻得浑身哆嗦不说,好像就麻木了,手整个裂的都是口子。 

    在老一辈塞罕坝人的努力下,苗木成活率大大提高。然而,创业过程总是充满坎坷。1977年,林场遭遇了一次罕见的“雨淞”灾害,受灾面积57万亩,十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又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12.6万亩落叶松被旱死。接踵而至的灾难并没有将塞罕坝务林人击垮,他们含泪清理了受灾的林木后,又撸起袖子重新造林。 

    这首歌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务林人改编的歌曲,在林场里广为传唱,歌曲生动展现了当时造林的艰辛。经过艰苦的努力,塞罕坝人在140万亩的沙地荒原上,成功营造了100多万亩林海。曾经荒芜了300年的高原,变成了绿洲。 

    在三道口林场的一处瞭望台,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变沙地为林海,让荒原成绿洲”的人间奇迹。百万亩林海已经形成一道绿色屏障,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 

    如果不经过人工干预,沙漠会每年逐渐扩展。经过林场几十年的人工造林,形成了现在大面积的林海,起到了一定的防风固沙作用。 

    创业难,守业更难。把来之不易的这片森林管护好、经营好,是新时期塞罕坝人面对的最大考题。而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头等大事就是森林防火。 

    亮兵台望火楼位于海拔1939.6米的制高点,是全场海拔最高、条件最苦的护林防火瞭望设施。防火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在这里并肩值守了11个春秋。  

    自打1989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护林防火工作。我们俩是这望火楼的瞭望员,主要负责周边的火情,看看有没有烟火。防火期之内,一直在上面盯着,每隔十五分钟记录一次,往防火办报一次平安。 

    尽管有先进的视频监控系统和智能预警系统,但人工瞭望仍不可替代。塞罕坝分布着9座望火楼,就像林场的眼睛,密切注视着可能发生的火情。一旦发现火情,还要准确分辨方位和种类,对业务素质要求极高。前年,林场28号前梁发生的一次火情,因为刘军上报及时且方位精准,被及时扑灭在萌芽中。 

    我们要是报错方位,偏差一点儿,就出去一道梁或多出一道沟,就延误打火时间。 

    一年又一年,当颗颗小苗变为连片大树,皱纹也悄悄爬上这些护林卫士的额头。遥望林海,倾听松涛,早已成为夫妻俩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看着这个林子的变化,心中就特别高兴。最大一个心愿就是,只要林子别起火,就是付出点儿啥也值了。 

    时间长了,跟这山也有感情了。就一辈子守到这林子,干到退休。

    老一辈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在年青一辈的血液中得以延续。于士涛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这位八零后小伙儿最初到林场时,一度有过畏难情绪,但创业者艰苦奋斗的事迹感染了他,让他下定决心扎根塞罕坝。 

    感觉在那种物质稀缺的年代下,他们都能坚持过来,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如果这点苦都吃不了,怎么去谈理想和抱负,后来就坚持下来了,一直到现在。 

    经过多年来大力开展工程造林,宜林荒山的造林绿化任务已经基本结束。但是,除了湿地、特用地外,还有大面积的砾石阳坡、沙化地块、裸岩有待绿化,由于作业难度很大采取常规造林很难取得实效。为了攻破这一难关,自2011年塞罕坝在全场掀起了第二次创业,由此,攻坚造林工作全面展开。

    首先是试地试树,这么艰苦的地理条件,没有合适的树种是很难成活的。试地试树后,选择适合树种的优质壮苗。让最强壮的苗子栽到山上去,提高它的成活率。这么多年,我们攻坚造林的几万亩攻坚造林,所有的成活率都在95%以上,有的甚至在98%以上。

    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经济木材192万方。根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林场森林资产总价值202亿元。此外,森林旅游业也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分集列表 (共686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