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 <font face="宋体">在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的漫漫戈壁深处,一片开凿在断崖上的石窟群静静地矗立了上千年。这里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敦煌古称“沙州”,是一座拥有</font>2000<font face="宋体">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这里曾经繁华一时,周边石窟寺也很多。莫高窟就位于敦煌市东南</font>25<font face="宋体">公里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font>1600<font face="宋体">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异常壮观。</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那么,这样一座壮观的石窟寺为什么取名为莫高窟呢?里面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据莫高窟的碑文记载,公元</font>366<font face="宋体">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此时,太阳西下,夕阳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他举目观看,忽然间看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动了,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因此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他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的意思就是“不可能”、“没有”,因此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不管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的真实,第一个洞窟的开凿都为敦煌莫高窟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历经东晋、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多个朝代,人们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形成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今天的敦煌莫高窟依然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人们总结说,莫高窟是一座伟大的艺术宫殿,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那么,这本书里到底向人们讲述了什么呢?</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窟达</font>268<font face="宋体">平方米,最小的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多数已不复存在。</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a name="_GoBack"></a> <font face="宋体">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大家都知道敦煌壁画非常丰富。壁画它的意义呢,一个是敦煌石窟它保存下来的现在我们说有</font>4.5<font face="宋体">万平方米,这在全世界没有这么多的。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么多的、集中在一个地方出现的古代壁画。另外它在时代上有个跨度。从建造石窟到最后衰落有一千年的历史。这一千年经过十来个朝代,每个时代都有,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一千年间是不断地变化。那么我们通过这个壁画的发展几乎可以勾画出一个中国壁画艺术发展的历史。</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莫高窟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这些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在莫高窟壁画中所描绘的当时的一些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各个方面的内容。壁画中各类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历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饰资料。</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由于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散失,因此,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确实敦煌石窟能够展示一个无限丰富的古代世界,所以人家说这是一个墙上的百科全书。就像一个大图书馆一样。要查什么东西都可以查到。大到宏观的对整个中国的文化史,中华的文明史,有很重要的作用。微观下来,我们可以具体到研究他的一件衣服,一个装饰。</font></p>
<p style='text-indent:28px;line-height:150%'><font face="宋体">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惟妙惟肖的佛像、飞天、伎乐、仙女仿佛向人们述说着净土之外的那些故事。这些故事不是宗教,又来自宗教;不是壁画,又相印在壁画中。</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