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味十足的泉州中山路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是196010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到福建泉州视察时留下的一句诗,其中“一长街”指的就是泉州近百年来最繁华的中山路。

    泉州中山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1924年,由南洋华侨投资改造成骑楼街道的南北大街全线贯通,全长约2.4公里。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南北大街改称“中山路”。当时,不少事业有成的泉州华侨返乡兴业,将资金注入中山路的商铺,这条街便渐渐融入泉州“海交”文化。

    南方雨水比较多,这种骑楼式建筑,夏天可以避避太阳,下雨的时候又可以避避雨,楼下可以作为店铺,楼上可以储藏货物跟住人,所以形成了以后就变成泉州古城新形成的一个风景点。

    中山路沿街廊柱式骑楼既结合闽南民居的传统特色,又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是中国仅有的保存最完整、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是泉州从古代向现代转折过渡的历史见证。

    历史上的中山路曾经车水马龙,也是“老字号”最集中的一条街。当时泉州名气大、上规模的百货业、图书文具业、照相业、甘味业、药业、金融业、电影业大多汇集在这条街上。这些店铺,这些行当,多数都是泉州侨商从南洋带回资金、引进技术创办起来的,带着浓浓的洋味儿。即使是今天,人们还能时不时看见老街上斑驳的英文商铺名。

    明清时代大量泉州人移民到海外谋生,后来也大量定居下来,形成海外华人海外华侨,所以泉州是著名侨乡。中山街也是这些海外华侨学生他们到南洋,甚至到西方学习了建筑、文化,就把富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引进到泉州来,这些都是海交文化一脉相承的一种表现。

    一个城市文化气氛的形成往往和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联系。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这块地方特别有浓厚的海交文化气息,表现在官方对海外贸易的扶持,民间对海外商业的崇尚,比如说在泉州最鼎盛的宋元时期,每年泉州的海商要出海贸易航行的时候,泉州的地方官员都要在九日山那边举行大型的祈风祭海的活动,祈求这些航海的船员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平安归来的泉州先民,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为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人士,他们或通婚、或定居在泉州这片土地上,扎根繁衍,生生不息。

    在中山路胭脂巷里,一座富有闽南特色建筑的照墙上,“祖闾苏民居”的字样映入眼帘。祖闾苏这座古民宅就是古代泉州人与阿拉伯人通婚的后裔所居之地。

    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四代人,祖母都是阿拉伯人,一世祖二世祖他们还是阿拉伯的长老,伊斯兰教的长老,他们信奉伊斯兰教。这个地方方圆好几亩地,都是祖上在这个地方聚居,从元代到现在,我现在是二十代了。

    不同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也为这座留下了特有的宗教文化遗迹。如今,这些散落在中山路一带的历史遗迹部分已被收藏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加以妥善保护。海交馆内现存五百多件宗教石刻,千百年来,这些石刻默默记载了诸多宗教在泉州的兴衰,它们不仅仅成为泉州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同时成为泉州与海外紧密联系的一个缩影,也是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重要史料见证。

    海交馆里头收藏的这些时刻是非常珍贵的,很多都是绝无仅有的,比如印度教石刻,在中国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只有在海交馆里面才有这些石刻,因为印度教传入中国只传入泉州,在其它地方都没有找到。

    这些遗迹的碎片就像一张张沉淀着古老历史的书页,每一张都书写着一段珍贵的故事,它们又如散落的珍珠,璀璨夺目,折射着古城的昔日辉煌,历久而弥新。难怪说,徜徉中山路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可以通读古城泉州的今昔。

    如今,人们也许不会主动记起这条街道曾经承载的过往年岁,也许很少探寻斑驳牌匾背后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也许只会是在偶尔一个恍惚间,错生出时空交错的感觉。然而,这条街道,始终像一位不老的时代长者,继续娓娓道来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