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文成公主足迹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从中国的内地一路西行,到雪域高原,曾经有一条路,人们祖祖辈辈走了一千多年。如今,这条路早已消失在茫茫荒野中,而路上的故事却流传下来,千百年来被后人所传诵。这条路就是神秘的唐蕃古道。而古道上曾经最繁华的驿站--玉树则见证了曾经的沧海桑田。

    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玉树,有着骁勇善良的康巴人,有着俊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富饶的物产,还有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犹如史诗般动人的文成公主的传说。

    公元641年,唐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拉萨,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文成公主进藏途中不仅播散下了汉藏友好的种子,也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美好的传说。

    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贝囊沟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为公主举行了她进入吐蕃地界以来第一次极为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文成公主带来了高原地区没有的作物。而为答谢当地民众的热情,公主还命随行的工匠传授汉地的先进技术。

    公主从长安带来的种子也好,生产工具也好,生产技术也好,有些对当地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带来了直接的很好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良性的往前发展的。

    除此之外,为了弘扬佛教文化,文成公主还令随行工匠在贝囊沟的一个悬崖上雕刻汉式浮雕佛像九尊,并亲自制定了佛像的尺寸和图案。从那时起,这九尊佛像便在大日如来佛殿内受人供奉,直至今天。

    大日如来佛殿就是当地人常说的文成公主庙。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作是度母的化身,受到藏族人极大崇敬。作为藏、汉两族信徒心中的圣地,这座庙宇尽管已历经了千余年的风雨,但依然香火不断,朝拜者络绎不绝。

    佛教一传入的话,整个社会、人心都得到了安定。所以公主带来的这种东西被当地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的人接收到的时候,就觉得像度母般的平安、安详和福祉,所以大家都会怀念她纪念她。

    据考证,这座文成公主庙是由金城公主重新修建的。公元710年,唐中宗景龙四年,唐蕃第二次联姻,金城公主远嫁藏王赤德祖赞。金城公主途经此地时,见寄托着文成公主心愿、精心雕刻的佛像已经受到风雨剥蚀,遂令侍从工匠和当地匠人一起修盖庙宇,并对佛像进行加工粉饰,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在藏语中,文成公主庙被称为“那巴里囊则拉康”,受禅古寺和卓玛邦杂寺管辖。寺庙坐北朝南,背靠嵯峨险峻的岩壁,傍临青溪,面对草原,中间一简之地,峡谷蜿蜒,砾石遍地。由于贝囊沟环境幽雅清静,风景绮丽多姿,气候温和宜人,当地群众把这里视为玉树高原上难得的“洞天福地”。

    庙宇的唯一建筑--公主庙堂虽说不大,但站在狭小的天井里仰望,庙堂却显得雄伟高大,颇为壮观。

    文成公主当年下令雕刻的九尊巨幅佛像就在寺庙大殿正上方的岩壁上。佛像由两只背向伏卧的雪狮驮着,呈莲花宝座状。莲花座正中,是一尊高约7.3米的主佛像,佛像头戴朝冠,两耳佩有垂至两腮的金环,身着唐代盛装,双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双腿盘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显得神态端庄稳重,性情娴静慈祥。在主佛像的两侧,各有四尊高约4米的侍者,佛像立在小莲花座上。这八尊侍者佛像,个个手持宝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个崖壁上记载的是文成公主在这里刻画九尊浮雕的全部过程,后来吞弥桑布扎耶也就是藏文字的发明者将所有的过程用藏语翻译过来,写了16行“噶恰”就是说明的意思,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藏汉和亲的美好见证。

    在浮雕的两侧崖壁上,有一些十分珍贵的经文手迹。右侧有藏文佛经12行、文成公主书写的汉文楷书《般若波罗密多经》16行;左侧纹刻着古藏文的发明者吞米桑布扎书写的藏文尕洽18行。只可惜这些珍贵的手迹,大多已被风雨剥蚀得残缺不全,难以辨认了。

    相传,在文成公主走后,远近的僧侣和善男信女,纷纷来到贝囊沟观看、膜拜。很多人还参照公主的做法,在贝囊沟和勒巴沟的岩崖上凿刻佛像和经文,久而久之,这里大部分岩石和石头都被人们刻上佛像和经文。

    这些岩画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看得不是很清楚,但是这代表着什么呢?在很早以前,文成公主来到我们这个地方,到现在我们依然用这种心情怀念着她,象征着藏汉友好和亲。

    如今,在文成公主庙附近和贝囊沟内,无论是山上,还是水中,到处可见刻着六字箴言和佛经的石头,当地人称这种石头为“嘛呢石”。那一块块大小不一的嘛呢石堆砌出岁月的风霜、壮美的故事和虔诚的信仰。人们带着虔诚的心,手摇转经筒,口念六字箴言,绕着嘛呢石堆,为众生祈福。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