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里的辛亥记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在中国福州商业中心东街口不远处,静静地伫立着一座古朴的旧式建筑,朱门黛瓦,曲线山墙,这就是杨桥东路17号--林觉民故居。

    杨桥东路,从前叫杨桥巷,是三坊七巷明清古街区的最北端一巷。今天,这条马路车水马龙,一派忙碌与喧闹的景象。在马路两旁浓密树荫的掩映下,这座老屋隐隐透露出历史的厚重。

    院落里,清静幽雅;厅堂内,古朴依旧;旁边的林觉民居室也在木质的芳香中回荡历史的气息。

    1887年,在福州三坊七巷北端杨桥巷的一座大宅院里,林家又添新丁,取名林觉民。不久,他被过继给他的叔父林孝颖。

    林觉民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其父林孝颖对儿子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寄予厚望。1900年,林觉民在父亲的逼迫下参加科举考试,不想这位年仅13岁的少年在考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后便扬长而去。

    后来,林觉民入读蒙学堂--这所福州第一所新式学堂,坐落在文儒坊“卢厝祠”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福州死难者十之八九都是蒙学堂的学生。

    15岁那年,林觉民从蒙学堂毕业,进入父亲任教的全闽大学堂学习。福州一中,这所福建省首屈一指的中学,其前身就是全闽大学堂。

    在这座进步思想浸润的新式学堂,林觉民自由地呼吸着革命的新鲜空气。他非常善于演说,常常在进步人士聚会的地方纵议时局,宣扬革命。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成婚,住进了这座老屋西南一角十平米见方的小屋,南窗外有一小天井,种着腊梅。

    1907年,20岁的林觉民东渡日本留学。到了日本不久,林觉民就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并成为其中非常活跃的一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国势贫弱,在这种情况下,他(林觉民)感到必须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去,才能使我们民族得到复兴。

    191011月,孙中山召集黄兴等同盟会骨干密谋革命,决定从革命党人中挑选几百名敢死队员,在广州举行大规模武装起义。林觉民被委以重任,负责在福建召集革命志士,筹集革命经费,制造起义所需之武器弹药。

    今天,在这座老屋里,还静静陈列着当初林觉民所制炸弹的仿制品及用来盛放炸弹的礼盒。

    为了运送起义所用的武器弹药,(林觉民)也曾经想让他妻子扮成送葬的丧妇偷运武器。看着他妻子已经怀孕,考虑到这一点,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19114月,林觉民前往香港,看着丈夫渐行渐远,陈意映大概不会想到,这竟是自己与丈夫的永别。

    427日下午五时三十分许,一阵密集的枪声打破了广州城的宁静,100多名革命党人手持枪械腰缠炸药攻打广州总督署衙门,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枪声没有持续多久,起义失败了,林觉民受伤被捕后牺牲。几天后,人们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合葬于广州郊外的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

    林觉民之所以为后人所熟知,除了参与黄花岗起义,最重要的就是因为那封感人肺腑的《与妻书》。

    1911424日深夜,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夜里,在香港滨江楼的一间小屋里,林觉民听着窗外蝉鸣虫唱和屋内同伴此起彼伏的鼾声,挥笔写就了《与妻书》。

    这封后来收录在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中学教材里的情书,既充满革命者的慨然正气,又饱含着对妻子的浓情蜜意,一百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人读罢掩卷不能,泪流满襟。

    在这封绝笔书里,他劝慰妻子不要过度悲伤,不要怪他心狠离弃,因为“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家国不能两全,他在劝慰妻子,也是在说服自己。

    林觉民牺牲一个月后,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了林觉民的遗腹子林仲新。两年后,这个被无尽的思念吞噬的年轻女子,在这座小楼抑郁而终。

    林觉民故居在1991119日修复开放以后,台胞来到这里,就对《与妻书》当中描写的“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窗外疏梅筛月影”,他们都很感兴趣。《与妻书》连同它所描绘的地方已经成为架设台湾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心灵上的桥梁。

    今天,林觉民故居及其所处的福州三坊七巷,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在他曾经成长的街巷里,有关辛亥革命的故事仍在流传着。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