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黄河玉门号子

最后更新 2023-04-03
浏览 30
最后更新 2023-04-03
浏览 30
意见反馈

    这段浑厚有力的喊号声曾经响彻在河南荥阳玉门古渡,“玉门号子”因独特的玉门地理位置,以及广远、深邃的文化内涵,被称之为旷绝千古的水运文化的代表。

    黄河玉门号子是我们荥阳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因为随着现在时代的变迁,这个项目濒临灭绝,濒危的状态。原来是两个传承人,一个是80岁,已经过世了,仅余的一个传承人现在都已经70多岁了。

    在黄河、长江,甚至很多河流的支流,都曾经传唱着号子。船工“号子”是交通运输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场景和文化现象。

    今年已78岁的王小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玉门号子”的唯一传承人,一说起即将失传的玉门号子,这位老人连声叹息。

    记者:失传了你觉得可惜吗?

    可惜是可惜。

    玉门古渡,位于郑州西南部的荥阳汜水镇口子村。宋代以前,这里是通济渠的码头站场,当时全国性的大粮仓--敖仓、河阴仓就在这里。在当地人的记忆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里还是一个大码头,山西的棉花、粮食从这儿卸货,再送到火车站,或者经过这里运到下游。

    王小毛说,他虽然没有跑过船运,但他的父亲曾经是地地道道的船工。听父亲讲,在黄河里行船,遇到逆风、激流时,都得上岸拉纤。四五个人是拉不动一条船的,一般得等三五条船走到一起,大家必须跟着号子的节奏,相互配合,整齐划一,力量使到一块儿,船才能前行。

    像这样子有十几个人,有喊的有答的。

    只要有一个人开始起这个号,后面的人就跟着走了,脚步就整齐了,劲就使到一块儿了,所以说号子就起到了这个的作用。

    很小的时候,王小毛就学着父亲吆喝。王小毛说,过去黄河船工从来不行“哑巴船”,不管是拖船下水、上岸检修,还是起锚、打篷起帆、上水拉纤,都需要一起喊号,甚至还要根据水势、风向和行船的状态,不断地变换调子、节奏、速度。

    这个东西没有书,我喊的仅仅是对某一种事,你自己想一想,给它组合起来,押韵起来就可以好听,这不是上课间操吹哨子就行了,如果你没有韵调出来,是不好听的。

    记者:这个词是随时变的。

    随着你自己想象可以给它组合组合。

    王小毛说,喊号子跟唱跟戏似的,“号子”节奏的变化,全靠“号头”掌握。“号头”每停顿一次,众船工就合喊“哟嘿--嘿咳”一次,听来妙趣横生,甚至有些戏曲的味道。比如上水拉纤的时候,号头就会有节奏地喊:“喔嘿!喔嗬!哟这嗬!哟嗬拉上来!”其他人就会跟着号头的节奏,合起来喊:“喔嘿!哟嗬嘿嗬!哟嗬嘿嗬!”再比如在岸边会听到有人喊:“哟嗬……一起来吧喽……”这就是有人在发出信号,意思是他家的船要上岸检修了,需要附近的人都来帮忙。更有趣的是,“号头”并不是单纯地“哟--嘿”,而是经常把一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地戏曲里的情节给编排进来。

    那能喊的多了,都是三国的或者是民间娱乐的,根据你这个自己的发挥。

    黄河玉门号子,词儿不固定,根据“号头”个人的天赋、记忆灵活变换,有时候是信手拈来。唯一相同的是那种原始粗狂、不加修饰、鼓舞力气的劲儿。

    荥阳市非遗中心负责人介绍,由于当年的船工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号子里喊的这些典故,大都来自戏曲或是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

    如今,人们也只能通过数十年前保存的影像资料,来想象当年船工们的劳动场景。

    改革开放(后),都成了机动船,就不用再拉了。

    玉门号子”虽被视为文化瑰宝,但在失去实用价值之后,很少有人主动跟着学。

    这都是玩船出身的,所以组织起来比较好办。年轻人不懂,也没有见过,他们对这些也没有兴趣。现在年轻的孩子都出去打工,挣钱养家糊口,(都不学这个了,)嗯,不学这个。

    为了保护好这些无文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上世纪80年代起,荥阳市专门组织当时还健在的老船工到黄河里放船、喊号,他们当场录音,并找懂曲艺、音乐的老师根据喊号写了谱,整理出翁船号子、起锚号子、摇拢号子、拉纤号子、打篷号子等十来种号子。

    为了能让这个省级的玉门号子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整理的有录像,录音,还举行了非遗传承人的培训班,定期让仅存的这一位传承人。找一些原来做过这项工作的一些老船工,对他们进行一些培训,每天等他们空闲的时候,然后进行培训,熟悉这些旋律,这些唱词,力争使这个项目发扬光大,继续传承下去。

    记者从镇里延伸到村里的一条柏油小路来到黄河古渡口。岸边有几只渔家乐的铁皮船,慵懒地停在水上。王小毛带领这几位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学唱即将失传的“黄河玉门号子”。

    就是这一次就是搞非物质文化遗产,咱们文化站的人下来,在咱们村里选定10个人,组织起来,来这里培训培训。

    老人们的唱喊声吸引了一些游客的好奇围观。

    我小时候做过这样的船,听到过已经40多年了。这是再次听到,感觉很亲切,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童年的时候。

    在现实生活中我没有听过,他们这么一喊,我想起了以前在电视或者电影上(演过)。

    记者:第一次听到这个号子?

    第一次,在现实生活中听到这种号子。

    记者:你觉得好听吗?

    好听。

    记者:你听这个熟悉不熟悉?

    熟悉调子,他们喊的调子比较熟悉。

    记者:一般做什么才唱这个?

    他们出船,在我们那里打井打地基,都喊加油,加油号。

    记者:是一个样子。

    对。

    记者:听着好听吗?

    好听。

    为了让“号子”更好的传承,2015年,当地文化旅游局和策划公司一起,决心将其打造成歌曲和舞台剧。20165月,“黄河船工号子”首次被搬上舞台,在三门峡黄河大合唱艺术节上进行展演。

分集列表 (共686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