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之龙门石窟第三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世界上许多民族文化的传承,大多以石头为载体。龙门石窟就以石刻的形式,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服饰,医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史料。这为人们研究公元五世纪到公元十世纪之间那些古老而富有价值的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就是公元493年前后,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洞内石窟十分精巧富丽,是研究北魏石窟艺术的宝贵资料,洞内的题记书法质朴古拙,是研究书法史的珍品。 

    这个洞高1120厘米,宽727厘米,深1183厘米,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

    也可以说龙门石窟开凿的四百余年间,这个洞窟就没有停过,就一直在做。各种佛龛都在这个洞窟里面有反映,具体里面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问题可以在这里面找到,单从书法艺术里面说,最有名的龙门二十品,这里面十九品都在这个洞窟里面。

    据记载,古阳洞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当时的达官贵人不惜花费巨资,开凿窟龛,以求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且留下了书法珍品--龙门二十品,其中,古阳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二十品”佛龛造像记碑主要记录了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和造像缘由等,而书写和雕刻的这些文字,便是著名的“魏碑体”。

    它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就因为它是在龙门造像题记中出现的,才称它们为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里书法艺术特征特别受到康有为先生的大力宣扬,他非常推崇龙门二十品的书法价值。

    清代康有为在对龙门二十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认为它有十美:“魄力雄强、气势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魏碑书法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既有隶书的稳重大方,又有北方少数民族豪放粗犷这样的风格,笔画比较硬,有角有棱的,显的刚劲质朴,现在这个魏碑体仍然广泛使用,很多书报杂志文章是宋体的,标题呢就会采用魏碑。

    魏碑体是一种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独特字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均衡聚中,用笔锋芒毕露,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在魏碑体中,书法艺术价值最高,影响最广,最为国人青睐的便是“龙门二十品”了。

    如果说,古阳洞中的书法艺术,让人流连。那么,与古阳洞相毗邻的药方洞的奇妙却令人向往。

    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晚期,前后历时长达200多年。这个洞高约4米,宽3米多,进深4米多,洞门上方刻一石碑,原为北齐年间的造窟碑,后被磨光,重刻于唐代公元681年,石碑两边刻有翩翩起舞的飞天。洞口两侧还雕有八角莲柱,洞外各刻一刚劲雄健的力士,均是6世纪初作品。而让这个洞名扬天下的就是洞门两侧刻的古代140余个药方。

    之所以洞窟会称之为药方洞呢,是因为洞门口甬道上刻有石刻药方而得名,据统计这些药方总计有143种,记载药物有157种,涉及到了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等等,这些药方研究后,发现应该是唐代初期,禅居于龙门寺院的僧人从民间收集过来药方之后,雕刻在这里的。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在这里刻下如此多的药方呢?

    在石窟拱门通道北侧的壁面上有这样一块“道兴碑”(《北齐师道兴造像记》),此碑刻于公元575年,碑记中写道:“自非倾珍建像,焉可炻彼遗光?若不勤栽药树,无以治兹聋瞽”。碑文的原意是说,出资开龛造像,就好象勤栽药树,可以解除耳聋眼瞎等疾病痛苦。自此以后,人们便以此为序,在碑的边沿刻下了众多药方。

    为的是让百姓礼佛拜佛的时候能够对症下药,治好自己的疾病,如果治好病的话是佛祖显灵,没有治好病的话,就怨自己佛心不诚。

    据专家分析,这些石刻药方多出自唐代禅居于龙门寺院的僧人,他们将收集到的药方作为一种善事刻在药方洞,以示大慈大悲,解脱信众的痛苦,同时借药方的灵验来宣扬佛法的神力--这也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留下了这份珍贵的遗产。

    据考证,在140余例的石刻药方中,有药物治疗117方、针灸疗法23方,药方用药173种,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用药方式则有内服、外敷、洗、熏等,可治疗疟疾、反胃、心痛、消咳、瘟疫等40多种疾病。药方洞保存着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它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医药学等都提供了很详实的实物资料,也被人们誉为最早的慈善医院。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