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第一庄丁氏庄园第二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在丁家大院二层楼的每间房屋的墙角之处,散落着一个个正方形的小洞,并且这些小洞能把每间房屋连接起来。据当地人介绍,丁家大院在建国以后曾经另作它用,那么这些小洞是否是后来人为凿开的呢?

    当地人告诉我们,丁氏庄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被当成粮站用来储存粮食,因此,有人认为,这些散落在房屋角落之处的小洞就是为了通风之用,以避免粮食腐烂。但是丁家大院有100多间房屋,尤其是位于二楼的房间,不可能每一间屋子都用来储存粮食,而且这些四处散落的小洞为猖獗的老鼠提供了方便之门,因此用于通风的说法并不能站住脚。

    丁氏家族后代丁学涛回忆说,他在建国之前经常到这里来玩耍,那时候他就已经发现这些四处散落的小洞。其实,这些小洞有着特殊的用途。

    这个就是过去农村有老鼠,有老鼠就弄了个猫洞眼,猫在这里钻来钻去,可以到处跑,整个房子都可以跑,咬老鼠的。

    防务设计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内容,而丁氏庄园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这里看到整个庄园的完整防御体系。

    这个地方当时地处偏远,土匪比较多,丁家是地主嘛,他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富,不让匪患给劫走了,于是就修建了堡垒一样的建筑,一是居住,也是为了防备匪患而修建。

    从大院外面的护院河,到空阔的场院,再到高高的碉楼,都足以说明丁氏庄园的防御体系非常完善。

    在大院左右两侧的高墙之上,分布着一些大大小小的呈三角形的洞口。从屋里通过穿墙而过的洞口,大院外面尤其是大院入口处的情况被看得清清楚楚。据当地人介绍,这些洞口是用于防守之用,小洞放枪支和弓弩,稍微大一点的洞口则可以放上小火炮进行防御。

    这个就是碉堡,碉堡在三楼,三楼就安了炮眼,对着那个门口,一边安一门,就是过去喊的土大炮,如果过去的土匪要来抢,刚刚对着那个门口,它就打那个门口,就没有办法来了。

    据说,在当时那个年代,整个庄园配置了大炮两门,贯子炮两门,步枪30支,用人抬起操作、威力比步枪大的抬枪四支,刀矛150多把,常年有守夜人员30多人。在1942年左右,仪陇和巴中交界处以一彭姓土匪为首的100多人和一个外号为“架子猪”为首的近百人的土匪组织,曾经多次侦探,始终不能摸清内情,而未敢轻易动手。

    他(彭仁栋)看了三天,跑过来看了三回,到那后面梁上去看,转了个圈,这个房子修得好,四合院,又跑到下面来看,下面是田,又灌满了水,延伸到那边去了,院边筑了墙,墙上盖了瓦,看都看不到,怎么能行呢?

    丁学涛介绍说,从丁家大院的周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庄园,里面的情况都十分隐蔽地隐藏在层层叠叠的青瓦之下,根本无法知道庄园里面的火力配置和人员防御情况,再加上丁家大院里的甲丁众多,枪炮充足,如果贸然强攻丁家大院,势必受到重创。当年这位彭姓土匪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最终放弃了攻占丁家大院。

    我只听过彭仁栋(音)来了的。彭仁栋是我们仪陇县的土匪头子,走到这里转了一圈,来踩点,看了几天,看了后觉得没有办法。他就从那里爬进来,拿了些东西,就走了,没有办法啊。进来的话就是放进来打,你看嘛,手榴弹装了几背篓,进来就甩手榴弹,你受得了啊?这么平的地方,你受得了啊?把他(彭仁栋)吓回去了。

    这里面有100多人,有家眷,家兵有30多人,他的家眷,还有丁家地主使用的一些佣人,一些下人在里面共同居住,总共100多人。然后还有些民工,他们修建时请了些民工,遇到一些匪患来侵袭的时候,他们就共同组织成一个联防队。

    据介绍,在修建丁氏庄园的过程中,丁家兄弟就将民工和打杂人员150多人编成了一个联防队,打造了一百多把刀矛,购买了数十支步枪。联防队统一作息时间,以木梆为集中信号,若发生异常情况,就以鸣锣为号。如果鸣锣,买办组、养猪组、做饭组、做菜组等人员,人人都得参加应付突然情况。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