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火车家族的记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河南郑州,是一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人们忆起她的变化,无论如何也绕不过“火车”的故事。

    在郑州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都与火车结缘。吕茂林,今年已经81岁高龄,他是这个家族第一个开火车的人。与火车朝夕相伴了30年,在吕茂林的记忆中,工作时的基调总是黑色的,并与脏、苦、累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1957年,从烧火开始,1960年提成司机,到七几年。

    1957年,21岁的吕茂林成为蒸汽机车上的司炉。所谓的司炉,就是专门负责给蒸汽机车上的炉子添煤的。当时的蒸汽机车全靠烧煤将水转化成蒸汽来带动。因此,炉膛底部的大锅炉就成了机器的核心部位。锅炉烧得好坏决定了火车跑的速度,只要火车开着,吕茂林就得一直埋头添煤,机车到达终点后,整个人总是一身煤灰。

    蒸汽机车比较脏,你要是正开着车,行人往那一过,那炉渣从烟筒里喷出来,落到头上就是挺脏的。再一个就是,经常跟煤油打交道,衣服上弄的也是油,手上脸上抹的都是煤油。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捡破烂的,仔细一看是机务段的。” 吕茂林说,那个时候人们见了他们总爱调侃几句,你们除了牙是白的,哪儿都是黑的。

    1960年,吕茂林被提升为司机。当时蒸汽机车的驾驶室前是8米长的车头,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况,司机只能从左侧的窗户向外瞭望,右侧的观察则由搭档副司机负责。蒸汽机车的司机室四面通风,夏天外面是高温,驾驶室像个火炉子,烤得人脸上火辣辣的;冬天冷得要命,脸在窗外探一会儿就被冻僵了,一趟车下来,往往是半边身子出着汗半边身子挂满冰霜。

    你直线的话它前头是锅筒,它挡(视线),你必须侧着身子。(开多远的距离都要探着?)一直都是那样,车一开那都得探着头。

    除了恶劣的驾驶环境,当时火车的运行速度更是让现在的乘客无法想象。吕茂林说,当年从郑州到信阳303公里的路程快车要跑七个多钟头,要是赶上慢车就得跑十一二个钟头。虽然工作环境很差,但是吕茂林从未嫌弃过自己的这份职业,他常常为自己是一名火车司机而感到自豪。不过他也有遗憾,那就是直到退休也没开上干净又快速的内燃机车。好在,这个梦想儿子替他实现了。

    吕顺平,吕茂林的儿子。吕顺平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想到父亲的火车上玩一会儿,却被父亲严厉呵斥说那不是小孩子玩耍的地方。打那个时候起,他就暗自发誓,长大后一定要当火车司机,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登上火车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年22岁的吕顺平,从部队复员后报名参加了司机考试,成为了一名火车司机。

    吕顺平勤学好问、善于总结,再加上有父亲的指导,他很快就“上了路”。

    父亲也是开了一辈子火车,那时候受家庭影响,所以说我也选择了干火车司机这一行。

    吕顺平向记者介绍,内燃机车和蒸汽机车的操作完全不一样,虽然操作程序相对简化了,但机械的故障发生率并不少。那段时间里,吕顺平每天都捧着厚厚的一摞专业书,和同事们一起探讨、学习。终于在1987年,吕顺平开上了当年郑州铁路局的第一批内燃机车,结束了每天和汽门、手把打交道的日子,开始摆弄起油门和牵引杆。

    在那个时候感觉内燃机车比这个蒸汽机车要先进得多,也干净,同时要求的技术含量比过去那个蒸汽机车的技术含量要高一点。

    由于家庭的影响,吕顺平从小就养成了胆大心细的习惯,继承了父辈的优秀品质。和吕顺平搭过班的伙计都说,吕师傅不论何时开车呼唤应答都一丝不苟、手比眼看滴水不漏,提、回手柄,取、放无线电动作干净利索、准确到位。30多年来,无论是雨雪天气,大风大雾,吕顺平对于安全行驶的要求,从来就没有松懈过。

    我父亲他们开蒸汽机车那时候没有机车信号,遇见了大雾天的时候,特殊情况下需要停车,上前确认,甚至有时候趴到信号机上去确认。但我们这个只要是说,你控制好速度,盯住每一驾信号就行了。

    吕顺平开火车的32年,恰好是中国铁路变化最大的32年,铁路六次大提速他都亲历过。在蒸汽机车的时代,郑州到北京的火车受机型的限制,需要加煤加水,那个时候从郑州到北京,最起码需要换四个车头,四个车头最少需要四班人。到了内燃机的时候,也要换三个车头或者两个车头,需要三班人到四班人。

    这个电力机车上马以后,再加上铁路提速以后,跨越式发展的时候,我们郑州快车队,是咱中国铁路第一支快车队,我也是第一批快车司机,很荣幸。那个时候提速以后,从郑州到北京,既不用换车头,也不用换人,也就是一班人直接可以拉到北京。

    对于铁路的巨大变化,吕顺平给出了这样的总结:劳动减轻了,车型先进了,车速提高了。

    过去的信号是三种显示,只能是显示这一驾或者下一驾。现在的信号就一下能显示四驾,四个区间的信号,就是说在这方面比以前更先进了。

    这位年轻人就是吕顺平的儿子吕翔。他生于19885月。从记事起,吕翔就清楚地记得,爷爷和爸爸在家里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火车。一样的题材,总是有不同的故事。2010年,火车梦的接力棒交接到了吕翔的手中。

    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吧,一家都是铁路上的,然后父亲和爷爷都是开火车的,所以这时间长了我也对火车比较好奇,长大也想开火车,感受一下开火车风驰电掣的感觉。

    和老爸一样,吕翔也是在对长辈的崇拜中长大的,并将开好火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吕翔,吕家人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原因不仅仅吕翔是吕家三代单传,还有就是吕翔所处的时代以及足以令父辈们“羡慕嫉妒恨”的工作环境。

    比如说我们现在车上装的这个新版的LKG运行记录仪,显示非常全面,速度、线速、线路坡度、弯道、桥梁等等,一切显示的都非常详细,这在以前的设备上是绝对没有的。 

    吕翔说,现在他开的电力机车,如果发生故障,微机屏就直接提示,哪有故障,怎么处理。

    老车他们得判断是哪的故障,还得去找,找了还得处理,所以说这样非常耽误时间,而且还对列车晚点什么的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吕家三代的火车梦,不仅见证了郑州的发展,更见证了我国铁路事业的跃进与腾飞。现在的火车智能、安全,跟父辈相比,吕翔觉得自己是更加幸福的一代火车司机。年轻的他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够早点考取高铁司机驾照,去体验我国最先进的高铁技术。

    我现在就想考一个高铁司机,能感受一下三百多的速度是什么感觉。每个人都想进步嘛,对我们来说进步就是开更快的车,更好的车,体验一下更先进的设备。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