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州级衙署霍州署第二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霍州署甬道中央的“戒石亭”,为四柱三楼硬山式建筑,门楣上方书写着“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戒石亭左右分别立一座石碑,写有“公生明”,“廉生威”。那么这六个字为何被写在这里,其中又有哪些故事呢?

    公生明,廉生威,这句话被好多领导人在反腐倡廉大会上多次提起,但是这句话的源头出自霍州,明代霍州学政曹端的名言,原话是“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据介绍,明朝期间,曹端在霍州担任过学正,主管学务,他在从政之余,对理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被史学家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

    穿过戒石亭,踏上与甬道相接的月台,衙署大堂映入眼帘。这里就是知州办公审案的地方了。抱厦前的“亲民堂”这块牌匾,为明代知州褚相所题写。在古时,人们一般称大堂为正堂,知州褚相却题写了“亲民堂”,表明时任知州“百姓为怀,爱民如子”的施政理念。

    1303年洪洞赵城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根据霍州碑文记载,馆舍民居荡然无存,当然霍州署也未能幸免,而在当时百姓还无法自救的情况下,霍州署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可以看出当时这个朝廷对霍州署是非常的重视,因为它是作为国王的行宫修建起来的。

    在亲民堂两旁,还挂有一幅楹联,“莫谓民可欺,一二事偶不经心,其怨其咨,议腾众口”,“漫说官易做,千万户于兹托命,以教以养,责在藐躬”,言简意赅,醒世警人。

    现存的霍州衙署大堂为元代所建,东西长22米,南北深15米,脊顶到地面的高度为10米,总占地面积332平方米。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元代大堂,也就是蒙古人所建的大堂,从它的建筑风格上,大家也可以看出来,上下左右毫不雕梁画柱,彩绘墙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朴实无华的感觉,因为采用了偷梁减柱的营造方式,所以整个大堂看起来既宽敞又明亮,还有我们再看一下它所有的柱子,均不抛不眩,粗就粗细就细,顺其自然,也符合蒙古人那种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

    明代抱厦与元代大堂紧密链接,浑然一体,但两者的建筑风格却迥然不同。抱厦的梁架选材都经过加工修饰,与大堂的朴实无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抱厦的四柱之上用极小的阑额相连,上面却承托着一整根极大的普柏枋,这和传统的用材构成完全颠倒。

    梁思成,在三十年代,把晋汾十几个县城进行了考察,也专门到了咱霍州,而且专门考察了咱们霍州署大堂,他对大堂评价非常高,他意思就是,滑稽绝伦的建筑独例。

    大堂前的抱厦,承托七朵斗拱,朵与朵间都是相等距离,而没有一朵是放在任何一根柱头上。设计者竟将斗拱在结构上的意义完全忘却,随便放置,斗拱不随立柱安排。这也就是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称为的“滑稽绝伦”的独例。

    在大堂后槽额坊,中间有根短额长2米,直径0.3米的茹茹木。这是一种灌木,一般成不了材。霍州衙署大堂的茹茹木却如此之大,因而被视为“镇堂之宝”。

    目前供游人们观赏的大堂是按照明代官衙规制设置。大堂的门是栅栏式的,知州断案时,百姓可在栅栏外观看,并可看到知州断案是否公正。可见,古人很早就懂得用公开透明、群众监督来保障公正办案。在大堂后边有二堂,这里主要审理一些不便公开,保护隐私的案件。

    二堂之后是知州宅,就是古代知州以及家眷生活的内宅。这种“前衙后邸”的格局,是比附皇宫“前朝后寝”而建。明清时期,地方衙门已经逐步成为北京紫禁城在地方上的缩影。

    霍州署的建筑布局是立体布局,它的仪门高于前院好几米,甬道也高于两边1米多,因为它大堂高于两边,是这种立体布局,这在全国的衙署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雄伟宏大、古朴典雅、结构奇巧、工料俱佳,这就是霍州衙署大堂。

    据介绍,霍州衙署不仅布局独特,还有三奇,“州署”里边住皇帝、唐代的建筑清代的图、曹端箴言四海知。其中,曹端的“公生明,廉生威”廉政思想一直影响至现在。

    霍州署既是一个我们了解古代衙署,古代衙门建筑的这不可多得的历史标本,同时也是我们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特别是廉政文化的很好的一个基地。

    据介绍,全部恢复后的霍州衙署,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古代州署影视拍摄基地,而霍州署的保护式开放,对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官吏以及科举制度等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至此,由“北京故宫--河北保定直隶总督府--山西霍州署--河南内乡县衙”共同构成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四级古代官衙这条国际旅游专线,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