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冈仁波齐山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札布让,藏语为“下游有草的地方”。按照字面的理解,这里应该是草木茂盛、人杰地灵的地方。据《西藏王臣记》记载:“上部阿里是大象与野兽区”,这里的上部阿里特指札达这一区域,如果事实如此,那么至少说明曾经有一个时段,札达的气候温润、林木茂盛,应该有比较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

    札达是札布宗和达巴宗撤区并乡之后才有了这个名字。

    现在札达的气候属于高原季风干旱气候,在喜马拉雅山系的屏障下,印度洋暖湿气流向北行进被严重阻隔,所以这里虽然较阿里其他县域气候温和,但却干燥少雨,或者,这也是这片壮观的土林地貌能够完整保存的重要原因。

    在这片土林围绕的广袤土地上,人口极为稀疏,札达也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

    是谬误,还是历史与自然的变迁?

    但象泉河依然存在,无论她今天变得如何孱弱,母性的光辉还在那些依她而生的人们身上流转,给生活的百态赋予一种最生动的质朴。

    沿象泉河追溯而上就是久负盛名的神山--冈仁波齐。冈仁波齐,藏语意为“神灵之山”。若论高度,她并非世界最高的山峰,但她的神圣却是其他任何山峰都无法比拟的:她是众多冰川河流的发源地,孕育了包括象泉河在内的四条跨国长河,哺育了流域内生活的人们,也润泽了流域内风格迥异的习俗与文化;她是人类原始崇拜的依托,根据可考证的文献,人们对于冈仁波齐的崇拜可以上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直到今天,她依然被西藏原生宗教--苯教、藏传佛教、印度教、以及古耆那教尊奉为世界的中心。

    山与河,是土与水的另一种表现,构成了原始先民赖以繁衍的生存空间。有了生活,有了想象,才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空间。

    其实,和世界上其它地域的人类发展进程一样,藏族远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原始崇拜时期,对于自然力的存在和变化,逐渐产生的敬畏,成为自然崇拜最初的心理暗示。

    这种崇拜在阿里地区早期的部落时代已经开始显现,逐步扩大形成区域性的以祭祀、祈福为内容的仪轨,成为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雏形。

    苯教相信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湖有湖神。并把宇宙分为三界:上界为神界(天界),中界为年界(人间),下界为鲁界(水底)。冈仁波齐就像十字形的金刚杵,位于人间的中心,峰顶直达神界,山脚延伸到鲁界,是贯通宇宙三界的神山。

    这种对于自然敬畏的观念,在以后出现的宗教里,得到了沿袭和发展。

    每年藏历四月的萨嘎达瓦节期间,围绕冈仁波齐转山的信众就络绎不绝。据说朝圣者来此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释迦牟尼诞生的马年转山一圈,则可增加一轮十二倍的功德,相当于常年的十三圈,且最为灵验和积长功德。

    聚集在冈仁波齐的宗教纷繁复杂,但却在冈仁波齐脚下用同一种仪式表达信仰:转山。

    按照苯教仪轨,他们转山是逆时针转,而藏传佛教信徒和印度教信徒是沿顺时针方向。在这里,人们不会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心生隔阂,都会微笑示意,送上真挚的祝福。

    在这雪山屹立、湖水不息的信仰之路上,有变化莫测的奇观胜景,有岿然不动却不可征服的神山之巅,有随风祈愿的五色经幡,这里每一块岩石、每一个洞口都流传着古老的神话与传说,留下先人和成就者的神迹。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山路,这是尘世通往信仰之路,是为寻得内心的安宁而汲取力量的源泉,也是无数信仰者的心灵家园。

    经过了神山的注视,圣泉的洗涤,心愿完成,生活的幸与不幸都能坦然面对。

    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沿着冈仁波齐流向四方的河流,回归现实的家园。

    或者,这已经不再像一条基本意义上的河流,更像是一条关于历史的线索,勾联起远古文明和当代的认知。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