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泥叫叫制作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85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哔……呜……”徐徐清音,从88岁的徐文岳老人的指间缓缓流淌而出。在瘦削斑驳的手掌中,被吹响的是一个不足10厘米高的小泥人。

    这种小泥人民间昵称“泥叫叫”,是一种来自西安市白鹿原上的传统手工艺品,传承着数千年前史前先民的遗响。据考证,西安半坡出土的单音泥哨就是“泥叫叫”的鼻祖。

    徐文岳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制作技艺传承人。在老人手中,这一个个小泥人不仅仅是稚童的玩偶,更能演绎出人间的种种喜怒哀乐。

    这都是秦腔戏里的人物,那时候(人去世)放的祭祀盒子,就是过去谁家埋人,用这个祭祀盒子(具有陪葬意思的祭祀品)装适合这类节目。

    徐文岳出生在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上的狄寨村,打小在泥巴里玩耍长大的他,对于泥土有着天然的热爱,做起泥人也颇有天赋。上世纪50年代初期,“泥叫叫”的生意红火,不少手艺人都把“泥叫叫”拿去城隍庙卖。徐文岳就在城隍庙拜了师,学会“泥叫叫”技艺。

    做“泥叫叫”,从选土、和泥,到制坯、做哨,再到烧制、彩绘,全部都是手工完成。将一抔抔黄土制成一个个“泥叫叫”人物,几番雕琢几经晾晒,需耗时三四个月。

    这其中最难的,是让这些小泥人能吹奏出或清脆或悠扬的哨音。三根竹签,两根平行放入泥坯,一根垂直压在前两根竹签的结合处,在用泥将它们包裹严实后,平稳、快速地抽出竹签。

    吹响的这道关,有时错针尖那么一点误差,就吹不响了,有时做的时候能吹响,经过模具中取出来,就有可能变了型,也就不响了。

    在徐文岳的手中,不仅有八仙过海、孙悟空、猪八戒等中国人熟知的故事人物,他还创作出《黑叮本》、《打銮驾》、《升官》等秦腔选段中的经典场景。为了不让手艺失传,他将技艺传给了儿媳刘新霞。

    新一代传承人对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更多想法。在刘新霞手里,色泽亮丽的丙烯和纺织颜料替代了色彩单一的红绿,喜羊羊、熊大熊二等卡通人物也和“八仙”、“福禄寿”站在了一起。

    刘新霞介绍说,传统方法制作模具,靠的是刀刻和不断翻模调整,如果使用电子制作模具,能省不少工夫,还能做出更多的造型。因此她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借助高科技手段制作“泥叫叫”。

    刘新霞也不满足于只在家里制作“泥叫叫”,她带着作品跑展会、进校园,2013年,她在家中办起了“泥叫叫”制作技艺传习所,吸引美术院校和喜爱民间艺术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

    有人学咱就尽量教,凡是来参观看的欢迎,来学的也欢迎,谁愿意学都可以学,有这专门上了美术学校的学生,人家来把吹哨一学、烧制过程一学,人家拿回去在这基础上,把这娃娃画的特别特别的精致。

    看到“泥叫叫”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刘新霞很开心,但是“泥叫叫”的传承仍是她压在她心中的一块石头。目前,来向刘新霞学习的人都是抱着体验传统技艺的目的,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掌握这门技艺。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博物馆位于内罗毕市中心,是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1910年由东非自然历史协会发起修建。除总部内罗毕展馆外,下设16个地区博物馆和几处历史遗迹陈列馆。

博物馆从肯尼亚的历史、民族风俗、装饰艺术等多个方面向游客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风貌。非洲向来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之一,博物馆对人类起源、演变和进化的历史做出了详尽的描述。除此之外,博物馆还设有介绍海洋生物、飞禽走兽的进化演变,肯尼亚国家地质变化等多方面的自然信息展出。

藏品展出各个时期的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头盖骨为人类起源于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考古厅内立有200万年前的巨象化石。石窟壁画展室中有一幅距今约2.9万年前的壁画。禽鸟馆的数十排玻璃柜内展出了900多种鸟类标本。另外,馆内还展出了数十件从肯尼亚海岸省出土的中国古代文物,包括青花瓷盘、瓷瓶和茶具,有的已经破碎,但是“大清嘉庆年制”“大清”和“长命富贵”等字依然可见。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