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宗教历史建筑

最后更新 2023-04-04
浏览 27
最后更新 2023-04-04
浏览 27
意见反馈

    哈尔滨是一座特别的城市,这里既有冰雪奇缘般的浪漫雪景,也有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百年老街。同时,这座城市也因教堂而闻名,在这里,不同宗教的教堂随处可见,每年都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到这里游览参观,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无限活力。

    现在,哈尔滨共有54所对外开放的教堂,在这些教堂中,最著名的当数圣·索菲亚大教堂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在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宏伟壮观,高贵典雅。外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构造复杂,砌工精细。上冠是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这座诞生近百年的建筑,以其华丽的色彩、恢宏的气势矗立于哈尔滨,成为这里的地标性建筑。  

    据介绍,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3月,是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当时为全木结构。1912年,教堂外砌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索菲亚教堂二次重建,历时九年,于1932年建成。  

    整座教堂分为四层,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教堂正门篷顶为钟楼,悬挂着16小共7座乐钟。1960年以前,索菲亚教堂一直从事着宗教活动。 

    关于这座教堂的由来,还要从一条铁路说起。20世纪初,由沙皇俄国主持修建的“中东铁路”打开了清王朝北方的门户。这条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铁路,带有侵略和殖民的性质,而大批欧洲贵族、商人、士兵和普通劳动者也沿着这条铁路进入到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 

    侨民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城市发展的机遇。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都市,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不仅带来了新科学、新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 

    (上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那个时候哈尔滨侨民是有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生活在这里。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侨民,所以哈尔滨才有这么多的教堂,包含了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还有中国的佛教、道教甚至有日本的神教。 

    据统计,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时间里,在哈尔滨建立的中西方寺庙、教堂、会堂、道场多达百所。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数量则达到了顶峰,曾达到128所。宗教种类有十余种,佛教、道教、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以及日本神教等,都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任何文献资料里,都没有记载过哈尔滨成规模的宗教争斗或信徒冲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哈尔滨这座城市保持着“诸神共处,和睦共存”的状态,而且许多教堂间的距离都非常近。 

    我们身后的教堂叫做帡幪教堂,它是东正教教堂。路对面的那所是天主教教堂,是波兰的斯坦尼斯拉夫教堂,它是天主教教堂。而往前走的那一侧的教堂就是德国的路德教堂,它是基督教新教教堂。因为我们哈尔滨历史上曾经有三十几个国家的侨民,有波兰人,自然就有波兰教堂,有德国人,有信基督教的人,自然要有基督教堂。所以这种宗教的产生,是和哈尔滨的历史氛围、和哈尔滨历史文化息息相关的,它正反映了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多元化和共生性。 

    而在哈尔滨的道里区,犹太老会堂和犹太新会堂可容纳教徒数千人,其中的犹太新会堂被称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会堂,当时犹太侨民经常在这里举行礼拜、讲演等活动。而在它们的不远处,就是鞑靼清真寺。三栋建筑几乎同时建立,并且都保持至今。 

    离犹太的老会堂不远,就有一个鞑靼的清真寺,就是伊斯兰教的。从这个角度说,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哈尔滨同时并存,而且它们相距很近,并没有发生很严重的冲突。我们说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中国的道教、佛教、很多宗教都在哈尔滨,众神共处,而且相处得比较和睦。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史料上看,没看过发生很重大的宗教冲突什么的。 

    虽然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的宗教文化空前繁荣,但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入侵,伪满洲国统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波及,大量欧洲侨民被迫离开哈尔滨返回欧洲。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数教堂空置了下来,结束了其宗教使命,然而这些与中国本土文化差异巨大的宗教建筑绝大多数都被保留了下来。

    因为这些建筑的实用价值,在随后的日子里,有的教堂被改造成工厂厂房、仓库;有的成为旅店、招待所;有的则变成了文体活动场地。虽然内部格局被改变了,但多数建筑的外观和主体结构都被保留了下来。这些宗教建筑,褪去了神圣的光辉,打上了历史的烙印,自然而然融入了哈尔滨这座城市,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宗教建筑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这些与城市同龄、伴随城市成长的建筑应该承载更多的使命。索菲亚教堂、犹太新会堂、犹太老会堂、清真寺等大多数建筑被抢救性保护。 

    很多教堂,包括犹太会堂,包括伊斯兰的清真寺很多都得到了修复。建筑绝大部分都列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保护单位,大部分都列入了。第一说明了我们对宗教的一种认知,宗教自由,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很大的突破。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对哈尔滨的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 

    如今,一些宗教建筑恢复了其宗教功能,不过信徒已经从金发碧眼的欧洲人,换成了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面孔;另外一些成为了艺术馆或展览馆,展示着哈尔滨特有的外来文化和历史人文;而更多的教堂则是成为了一条街路或一个社区特有的符号。哈尔滨的平民百姓会聚拢在它们周围,散步、休息、游戏……

分集列表 (共686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