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早上六点,趁着天凉快,王彦涛带着观测员王晓龙和记者一行开始了登山。(山路)大概有七八公里,走路大约需要三到四个小时。

    到达气候站最近的路程也要走七八公里的崎岖山路,由于要保护嵩山山体原始面貌,海拔1178米的气候站附近的山上不允许修建公路及缆车,这个站点成为目前国内少有的不通公路的气候站。这个路上碎石也比较多,有些地方也比较险比较陡,有些地方几乎得手脚并用向上爬。

    王彦涛198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嵩山气象站工作。这个站点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家三类高山艰苦台站,也是河南省唯一一个高山国家基准气候站。

    王彦涛第一次上山时,背着行李被褥,足足花了四个多小时才抵达山顶,这是他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次。以后的年轻岁月里,王彦涛上山经常是一路小跑,2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气候站。如今52岁的他,习惯拄根拐杖上山。天气太热,没走多远,王彦涛已累得满头是汗,停下来靠着石头休息,喝点水吃些东西。

    王彦涛说,脚下这条崎岖的山路修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就是就地取材,拿碎石头简单地垫了垫。就这样,几代气象人沿着这条山道走了60多年。咱脚下这条路了,这个是(1955年在原来小路的基础上,就地取材,然后为我们气象站专门修的这条山路。这条路一直到现在我们去气象站上班了还是走这条小路,没有其它的路。

    因为年久失修,一些铺路的石头被雨水冲刷得不见了踪影,有的地方已经找不到路,狭窄的地方只能容纳一只脚尖踩踏。可以想象,如果遇到雨雪天气,更是危险重重。接近上午十点,经历了快四个小时的攀登后,一行人终于到达气候站。眼前的景象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山顶上,地势平坦开阔,各种气象观测仪器整齐林立;平房里,窗明几净,有电、有水,还有宽带。和王彦涛初来时相比,这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王彦涛告诉记者,1985年他刚来这工作的时候,气象站的条件非常差。那时院落杂草丛生,房屋破旧不堪,照明靠煤油灯,吃水靠肩挑背扛。

    不过来的时候老站长和老职工对我招待非常热情,先给我安排房间,晚上大家做点饭菜,我们围着一个四方桌的周围,边吃饭边听老站长讲述过去发生在我们气象站的一些故事。所以当时了像家庭这种温暖的气氛确实也感染了我,对这个站最早艰苦的印象也慢慢地淡漠了,也使自己坚定了留在这个站工作。

    留下来的王彦涛靠着勤奋刻苦很快成了业务骨干。他说,当时全部是人工观测,人工纪录数据。有一次12级大风,他手中记载着当天重要气象数据的记录纸被狂风吹走了。最终,记录纸追到了,自己却被大风牢牢地“贴在”悬崖边的隔栏铁丝网上,双手鲜血直流,最后被同事们一点一点从铁丝网上拽了回来。

    这个气象站都是全部是人工观测,它的基础上的设备都得靠人工观测,你比如说这个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还有温度湿度,用的这个水银温度表,包括气压也是水银气压表,包括降水用的雨量瓶,拿回来再量杯,再去测量包括蒸发,包括雪深,这些所有仪器都得靠人工观测,人工记录,然后再人工录入。

    直到1998年,气象站才正式通了电,王彦涛说他清楚地记得通电当晚大家狂欢庆祝的场景。因为这个电困惑我们三十多年,在这种环境中,如果有电了好些问题能解决。电通了,现代化的仪器和设备才能运用。随着国家投入不断增加,如今气象站的工作生活环境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嵩山站,所反映的也不再是一时一地的气候,更是河南整个西部山区的气象特征。2013年,气象站正式升格为国家基准气候站,需要观测各种天气现象,记录标准气候资料。这些数据信息将作为研究气候变迁的一手资料,参与到国际信息交流当中去。

    按照规定,观测员要24小时不间断值班,每个小时出去巡查一次仪器,每三个小时向上级发报数据。各种先进的气象仪器设备,也让观云识雨变得更加智能。

    画面中这个装有风向风速传感器的竖塔高约12米,是实时监测风向与风速的仪器。每旬的第一天,观测员都会爬上去检查仪器工作情况。此外,每隔一个小时观测员都要到塔下看一下,如发现问题仍要爬上去。

    23岁的蔡冠杰是目前山上年龄最小的一员,去年刚毕业参加工作的他对冬天爬塔心有余悸。冬天的时候,每个这个属于梯子吧,梯子这个棱它会结冰,结冰的时候我们需要爬一层把上面这个棱给敲一下,打磨好之后才向上爬。有时候站在上边看到山脚下,心里边会比较害怕吧,但是为了确保数据传输,观测员这是每个小时必须要做的工作。

    为了给嵩山站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解决人员轮换问题,河南省气象局专门出台一项特殊政策:每年招聘2名气象专业毕业生,补充到嵩山站工作锻炼35年,期满后再调配至其他县局工作。王彦涛笑称政策的出台,让这里成了培养年轻气象人的“学校”,而他不仅是站长,也成了“校长”。

    目前,包括王彦涛,山上共有10名工作人员,一般半个月到20天轮休一次。除了日常工作,王彦涛带着大伙自力更生,在山上自己动手平整土地、种蔬菜、修水电、洗衣做饭……小伙子们对于这座山、对于这条崎岖的山路、对于山上单调的生活也从刚开始的畏难和不适应到如今个个都成了生活中的多面手,不断地去发现生活工作中的乐趣,去发现山中的美。山上的风景一年四季也都不一样。特别是到了冬天有雨凇雾凇这些天气现象,整个嵩山银装素裹特别漂亮。

    山上夏秋雾多潮湿,冬春风大寒冷,极端最低气温零下25度,最大风速可达14级。由于长年处在寒冷潮湿的高山气候中,王彦涛患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过去上山如履平地的他,如今需要戴护膝、拄登山拐杖,背着药品上山。

    32年的坚守,也让王彦涛获得许多荣誉,他曾被授予“全国先进气象工作者”的称号。王彦涛说,他为气象站付出了半辈子的心血,自己的心早已跟这座大山跟气象站连在了一起。虽说苦但是它有它的乐趣,我认为反正在什么地方吧,干什么样的工作只要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就可以了。

    小小的气象站,隐藏在嵩山之中,看似是一个不起眼的存在。但嵩山之上的云卷云舒,风云变幻,都被这山巅的气象站尽收眼底。这里,也将成为坚守在此每个气象人心中的灯塔,指引他们不断攀登,不断前行。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