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雕艺术瑰宝安岳石刻第三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据安岳县志记载,唐宋时期的安岳,曾经五里一庙,十里一寺,佛教文化在古普州非常兴盛。基层专家表示,安岳石刻之所以这么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安岳的石刻之所以有这么多,内容又这么丰富,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我们安岳是处在成都、重庆两个大城市当中的古驿道中间,当时是成都到重庆、重庆到成都的交通要道,就必经安岳,这也说明当时的安岳经济是很繁荣的,再加之安岳处于巴蜀文化的交汇处,它既不属于大山、也不属于平原,属于丘陵地带,战乱非常少。

    按照史书记载和民间的传说,唐朝开国名将“混世魔王”程咬金,曾在古普州做过刺史。在他的治理下,当时的普州市,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们安居乐业,经济非常发达。经济的繁荣,安稳的生活,为佛教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然而,南宋末年,蒙古入侵四川,安岳也难逃战火,在无止境的王朝更迭与战火过后,安岳石刻以及石窟群逐渐被尘封于枯藤、杂草与青苔之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岳县文物局开始普查境内的古石刻、古石窟群,发现数量竟达10余万件。但是,这些安岳石刻并不被外界广泛知晓。

    虽然安岳石刻的重大历史意义被尘封多年,但它的艺术价值在近年来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重视和青睐。李耘燕,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的副教授,在2011年画完“华严三圣”像后,在今年3月底又忙着现场描绘圆觉洞的佛雕。

    它那种美,我觉得首先是那种大气,那种震撼,那种流畅的线条,这些东西可能是,要说的太多了,感动的东西太多了,丰富的色彩,很多东西都觉得很生动,做得很美,他那种神态,他那种用线的感觉,用面的感觉,而且三尊菩萨是不同的手法,用线来体现它的体块,也有用面来体现,这种语言我觉得很丰富,有很多的变化。

    李耘燕告诉我们,不到安岳石刻雕像跟前,就无法体会到这种震撼之美。事实上,在到安岳圆觉洞之前,李耘燕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对着照片画了近两个月,为了画出安岳石刻的神韵,她想尽了各种办法。然而,当她来到圆觉洞现场时,她立即意识到她在工作室的工作毫无价值可言。

    但是你真正到现场来了过后,你觉得你工作室的东西,那种想象的完全就远远没有现场那么具体,那么丰富,所以也必须还是要到现场。

    安岳石刻的魅力远不在此,由于安岳石刻历史悠久,也给当地的石刻艺人提供了无形的艺术氛围和创作空间。石永恩,被称为中国民间石刻艺术家,从事石刻创作已经有32个年头。

    自己爱好这些就来总结经验,又去看原来的古建,像峨眉山、安岳石刻、大足石刻这些菩萨,我就去看了,就启发了我,我就说石头搞成工艺是不简单的,你要把石头雕个工艺,要做活,像个人一样,各方面的纯,像画龙点睛一样,那就不简单,那是个石头。

    在安岳县圆觉洞,石永恩老师临摹创作的唐代卧佛和紫竹观音也被看成是当代石刻代表作,但他表示,现在的创作与唐宋石刻相比,无论从神态还是颜色上,都相差甚远。

    现在是化学颜料,原来矿物质颜料,原来那个颜料我都不晓得是那么传下来的,那种颜料几百年都在,你看那颜料嘛,现在那不得行。十几年它就要败色。你看石羊那个紫竹观音,你看些不管是红的、绿的它管了几百年,它都在。

    有专家表示,安岳石刻“古、多、精、美”,是四川石窟之最,也是中国石窟艺术明珠。根据资料记载,最早的安岳石刻出现在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之间,公元521年,安岳石窟碑文开始出现。公元593年,安岳摩崖石窟造像开始出现。专家分析认为,从龛窟型制、造像风格、艺术手法和现存最早的雕刻题记判断,安岳石窟造像始于隋、兴于唐、续于五代,盛于两宋,延至明清、民国。

    我们的石刻为什么能延续那么长,我在想可能有那么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可能对这种宗教的崇拜和信仰很注重,这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证明我们安岳本地的民间艺术家对这种石窟造像很执着很热爱,这是第二种可能,第三可能就是安岳这个地方战乱很少,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人民比较富裕很有钱,一代一代的把它传承下来,我估计有可能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 

    安岳地处川、渝之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安岳与外界交通不畅,安岳石刻也一直沉睡多年。然而,在未来一、两年内,随着成都--安岳--重庆高速公路的开通,神秘而精美的安岳石刻也将会被更多人知晓。同时,随着安岳县“佛雕之都”的打造,安岳石刻智慧的光芒将再次照射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