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悬空寺第三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悬空寺名曰“悬空”可谓名副其实,整个建筑从选址到修建,处处围绕一个“悬”字。

    悬空寺全寺皆为木质结构,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依崖凿穴,半插飞梁为基,铺设龙骨为地。特别是二层和三层之间的栈道几乎全部悬空,仅靠底部的横状木基为支撑,而插入岩壁的长度不足五十公分,却支撑着整座寺庙的重量,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代工匠技艺的高超。

    我们说飞梁都不是平的,它都要是斜一点的,这一斜有个啥呢,它这个受力,再加上柱子一斜,都向岩石这一侧靠,而靠的话呢,一立他的着力点又向里转移,向里挪了嘛。

    即便是这些插飞梁的石洞,也充分体现出了古人的智慧。洞口外小里大,如同一个横放的口袋。工匠们事先将横木的一头从中间锯一道缝,插上木楔子,然后将横木钉入洞内。由于受到重力冲击,插入石洞的一端会开裂,这样整根横木就会牢牢地固定在崖壁上,不会松动,其原理就像今天我们使用的膨胀螺丝。

    在悬空寺的底座下面有数十根不足碗口粗的细木,一头支住木质横梁,另一头顶在悬崖半空的岩石上。这样的架构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错觉,会以为整个悬空寺是靠这些细木支撑的。然而事实上,整个基座下面的细木并不受力,起不到支撑作用,充其量也就是保护和防范的作用。

    真正的意义上它不一定起一定的支撑作用,但是如果你人多了,或者是地震了,它总有有它一种支持作用。

    高悬的寺庙,可以晃动的细木,这些让人感觉整座寺庙风吹即倒,人行走其上不禁会心生恐惧。此外悬空寺的护栏仅有40多公分高,人行走在上面似乎缺少防护,这更增加了悬空寺“危”与“险”的感觉。

    历经1500多年的风雨、各种战乱以及多次修缮,悬空寺的主体建筑和结构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矗立半空,审视历史沉浮。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悬空寺历经千年而不倒呢?

    从地理位置上讲,悬空寺千年来所以能够经受住风雨的侵蚀与其选址有着直接的关系。悬空寺虽然座落在半空,但选址相当巧妙,四面都呈弧形,遮风挡雨。

    纵、横都是弧形,从横的弧形来看,穿雨的风对它吹的比较少一点,从纵的来说,山上总有岩石往下砸,砸不着它,下雨大的挂成水帘了,小的古人相当聪明,在悬空寺的山头有水渠暗道,我上山上看去来,人家那个水下来以后,有的弄成渠了古代,这个渠两边就顺着悬空寺到那个水库的沟和悬空寺北面把水就流下去了。

    此外,其选用木质结构和木材本身也是避免其遭受自然灾害毁坏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悬空寺曾经历过8次大的地震,但是悬空寺都没有受到损毁,其全木结构至关重要。

    它的这个木头啊,这种弹性,防震能力相当强,又增加了他的这种生命了,还有一个原因,一般人都是只从科学角度讲,不注重它的原材料,而悬空寺的原材料就是用的是恒山当地的落叶松,也叫铁杆松,也就是我们宁武山上也有这种铁杆松。这种松树就和我们一般的红松啊、什么其他的那个松东北松啊就比不上,因为有一个最现成的例子,就是我们浑源的那个马藏汉墓,西汉的墓出土以后,它是那个棺椁墓啊,无论哪个棺,整个木头老百姓拿斧头还劈不动。 

    此外,古人在建设木质建筑时,木头都会放在桐油中反复进行浸泡,有的还会包上厚厚的泥浆,这样木头既不会开裂,也会防止虫蛀。悬空寺的木头就经过这样的处理,从而大大延长木材的寿命。

    而悬空寺千年不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则跟宗教有关。其实,悬空寺虽然名曰寺庙,但却与一般寺庙大不相同。一般寺庙主要是供奉佛教,而悬空寺则属于三教合一:儒、释、道各归其位,同处一所,这在中国寺庙中实属罕见。而这正是千百年来悬空寺得以免于战火和人为毁坏的真正原因。

    和文化嘛,这个佛也能住,道也能住,也就是太武灭法的时候,不说他当时建不建吧,周武帝灭法的时候,到了唐武宗灭法的时候,那么它是道教的,有道教的他就能(不被毁坏),所以从历代来讲,从宗教是个三教合一。

    正因为如此,悬空寺适应了各种信教人群的需求,历代君主不管推崇那种宗教,悬空寺总有它存在的理由,其自身的官方背景也使官府会加强对它的保护。而在民间,当地百姓为了祈求丰收和安定也不会破坏它,这就使悬空寺成为一处各方都能包容的寺庙,自然避免了人为的损毁。

    此外,悬空寺对面高耸的恒山主峰天峰岭减少了悬空寺的光照时间,就算日照时间最长的夏季,太阳对悬空寺的照射时间也仅有三四个小时,这就大大减少了光照对悬空寺木质结构的破坏。

    选址之巧、设计之奇、选材之精、立教之繁,各种原因杂糅在一起共同造就了悬空寺这朵中华建筑史上的奇葩。

    如今,悬空寺就像一个智慧的老者静静地倾听着时代的风云变化,细数着历史的沧桑轮回,书写着千年不毁的不老传奇。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