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之龙门石窟第一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在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坐落着两座不算巍峨但却风景秀丽的山--香山和龙门山。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温柔的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人们常称这里为“伊阙”。

    阙是什么东西呢,在上古的时候宫门旁,庙门旁立两根柱子,称作阙,后来就泛指宫阙、门阙。就引申出了城门这样的含义。

    相传在中国隋朝,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就对他的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呢?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并不是古人不知道,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地称为“龙门”了。

    龙门石窟就位于龙门峡谷东西两岸的峭壁间。

    两座山,一条河,大大小小的石窟造像,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因为山清水秀,因为文化灿烂,这里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据史料上记载,随着笃信佛教的孝文帝的迁都,大规模的石窟营造从山西云冈转到洛阳龙门。于是从公元493年石窟开凿,前后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北宋诸朝代,开凿时间长达400多年。经历了400余年无数能工巧匠雕凿的洛阳龙门石窟,向世人彰显着中国石雕艺术的璀璨和佛教文化的灿烂。

    人们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石窟在这里呢,皇家开凿还是有一定的政治含义的,像北魏早期云冈石窟那里就出现了按帝王相貌来造像这样的情况,他说你拜佛啊就是拜皇帝,拜皇帝就是拜佛,他要利用佛教来扶导民俗,老百姓你信了佛教,思想有了归宿,你就不会胡思乱想,你就不会造反。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现在,东西两山依然有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佛塔70余座。

    然而,由于龙门石窟自开始营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石窟损毁非常严重。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具有头像以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都已经面目全非。但即便如此,人们依然可以从剩下的部分,看出当时石雕艺术水平的高超,佛像神态的曼妙,以及北魏和唐代石窟佛像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宾阳三洞,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母做功德开凿的一组石窟。“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宾阳三洞就是中洞、南洞、北洞。其中,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在这里的石窟造像,没有了山西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更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个洞窟在中国历史里面都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洞窟是中国史书上唯一记载的有准确的开凿情况的洞窟。

    据记载,工程开始以后,有一个宦官叫刘腾,他为了奉迎当时的皇帝宣武帝,便在北边又为宣武帝开凿了一个洞窟,因此这三个洞窟分别代表两朝皇帝和一个皇后。

    然而,因为宫廷政变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也就是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

    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在宾阳中洞,我们看到的佛像造像,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衣纹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

    为什么到了洛阳以后就变成秀骨清像,以瘦为美啊,这是因为魏晋南朝汉族士大夫他们吃药寻仙喜好谈玄,炼丹药,他们认为神仙都是仙风道骨很瘦的,以瘦为美是当时汉族上流社会的风流时尚,北魏孝文帝他非常崇尚汉族文化,迁都洛阳以后,实行了著名的汉化,历史上叫孝文改制。

    离开宾阳洞,沿石阶前行,就是莲花洞了。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并不多见。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两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就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由于洞窟里的佛像都曾遭到浩劫,因此,我们看到的佛像大多残缺不全。然而,由于龙门石窟规模庞大以及溶蚀物的覆盖,一部分佛像幸免于难。今天,这些佛像重见天日,它们依然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