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河洛大鼓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乐师以坠胡伴奏,这是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由于河洛大鼓旋律较为固定,创作周期短,剧本当天出,艺人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二次创作并上台演出,因此有专家称这一艺术形式为“文艺轻骑兵”。

    74岁的尚继业是河南巩义北山口镇高尚村人,从小就喜欢听书唱戏。

    我从小就有这样的一个愿望,我什么时候能学会说书,一个人往台子上一站,这么多人都在看你,可以把人唱哭,也可以把人唱笑。

    已经登台表演50多年的尚继业,至今依然清楚地记着自己当年第一次上台演出的情景。

    第一次上台唱的是计划生育,有一个计划生育的段子,二十多分钟,唱完之后,我会表演,我装女的像女的,小孩像小孩,老婆像老婆,给底下唱得都是哄堂大笑,我觉得很有意思。

    河洛大鼓的表演场地不受约束,田间村头、剧场舞台都可表演。表演形式也很灵活,可以自拉自唱,也可以一人演唱一人或数人伴奏,全凭演唱者用语言来叙事写人。尚继业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因电视尚未普及,河洛大鼓这种曲艺如鱼得水,发展得红红火火。那时的说书人,常年游走在山野乡村之间。在清风明月之下,听到“咚咚咚”的鼓响,村民们纷纷搬着凳子聚到村头,听说书人讲述动人的历史故事,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听戏的人很多,我记得唱大宋金鸠记,包公案的时候,小孩子们都跟着我,场场都去,有的时候,这个村还没有唱完,就跑到下一个村,还跟着去听,那个时候观众下面至少有四五百人。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经过传统艺人的传播广泛流行起来的一种地方曲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河洛大鼓日渐衰落。

    有一年正月初五,提前村里面已经订好了,叫去人家村里说书,但是正月初五看看下面,全部都是老年人,不到五十个人,你说书的时候他也不看你的表情,他都是听听笑笑,我觉得就没有劲了。为什么呢?因为吸引不住年轻人了,观众也少了,后来我就想到这个事儿不行了。

    观众少了,收入也入不敷出,老艺人逐渐离去,年轻一代愿意学河洛大鼓的少之又少,河洛大鼓在农村演出的阵地也渐渐消失,这一艺术形式濒临灭绝。

    老师临病危的时候,我去医院看他,他就对我说:我看过了,咱们的河洛大鼓马上要灭绝了,你说什么也不能让咱们的河洛大鼓灭绝了,你得想办法把它传承下去。当时老师给我说着,他还掉着眼泪,当时我也哭了,我说老师你放心吧,我一定把咱们的河洛大鼓传承下去,如果不能传承下去,我对不起咱们河洛大鼓的创始人,也对不起老师,也对不起咱们的后人。

    老师临终前的嘱托,自己对老师的承诺,尚继业始终不敢忘记。

    我的老师下世以后,我当时就写了呼吁书,当时我在法制文艺宣传队,我对四大班子进行了呼吁,我说河洛大鼓面临灭绝,这是我呼吁抢救的。

    尚继业利用自己在法治宣传队的身份,对河洛大鼓这个艺术形式及内容进行创新,他编演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到企业、农村等进行宣传演出。

    我们编的有大鼓书,小品,还有山东快书,宣传的内容都是法制教育的内容,但是这种形式还是继续地往下传承。

    为了传承发展这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尚继业走乡串户,免费传授技艺。

    2006年我就开始免费收徒,原来在家里办,有的是农村的,人家来一趟很远,坐车很不方便,又没有交通工具,不方便。后来我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村如果有10个人以上的学习,我跑到他们村里教他。

    李淑芬是尚继业第一批培训的学生,也是尚继业最得意的门生。李淑芬说,老师对于河洛大鼓的执着与坚守,她深受感动。

    我觉得老师不容易,每一次下乡,都是坐公交车,掂着弦子背着包,我觉得老师不容易。我有一个车,我就开着车跟老师一块儿下去,不管刮风和下雨,老师为了这个河洛大鼓传承下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尚继业坚持传授河洛大鼓十几年,报名接受培训的学生也达400多人,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只有几十人。

    虽然河洛大鼓已有100多年历史,但是它的曲目全是靠口口相传,用乐谱、影视资料记载的寥寥无几。为把曲目保存下来,尚继业自费把还能演唱的老艺人请到家里来表演。经过不懈努力,以及当地政府的扶持,尚继业成功录制了长篇大书8部,中篇大书3部,书段10个,总计约有180个小时。先后整理出版了《河洛大鼓古今曲目选》、《尚继业曲艺作品选》、《河洛大鼓书帽集锦》、《说古论今唱道德》和《河洛愿书》等著作,全力呵护着这个濒临灭绝的传统曲种。

分集列表 (共687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