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第一集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这条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小街其貌不扬,只有短短的550米,街短而窄、路曲且幽。夹街小楼,鳞次栉比,风格各异。但这条小街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这里藏龙卧虎,名人济济,以“现代文学重镇”的美称而闻名遐迩;这里藏珍纳宝,历史厚重,以众多的“私人收藏博物馆”而备受关注;这里中西合璧、文化浓郁,以繁荣的“文化街市”而魅力四射。这里就是著名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一个多世纪前,中国上海这座城市从开埠时期的沙船渔村走来,经历了十里洋场的繁华,最终形成今日东方大都市的面貌。而多伦路不仅见证了百年的历史沧桑,更记录着这座城市文化的点点滴滴。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鲁迅、瞿秋白、丁玲、茅盾、郭沫若、夏衍、叶圣陶等三十多位左翼文化人都聚居在这条多伦路上,其中巴金的《灭亡》,丁玲的《梦珂》,茅盾的第一篇小说《幻灭》,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而正是这些文学巨匠的文学活动,造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

    这里是原来中华艺术大学旧址,也是如今的左联纪念馆,左联的全称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它的旗帜人物是鲁迅先生。

    左联纪念馆是两幢西式三层清水墙砖木结构的花园别墅,建于上世纪20年代,坐北朝南,屋前有300平方米绿化地。纪念馆的一楼是接待室,二楼有展厅和资料室,三楼是办公室。

    19303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这幢三层楼的小洋房召开了成立大会。“左联”的成立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培养出了一大批投身革命的文学青年。如今在小楼中,以“风起云涌”、“历史丰碑”和“唤起工农”三大主题的史料展向人们述说着这次大会的深远影响。

    左联”以创造社、太阳社成员和鲁迅麾下的作家群为基础建立起来,聚集了当时几乎所有中国左翼作家中的精英人物。从1930年到1936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480多个联盟成员、上百部作品,显示出了“左联”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分量。

    左联”的作家不仅用文字回击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还直接参与了同国民党当局的政治斗争。许多作家走向街头,举行公开的“飞行集会”、“节日游行”、“总同盟罢工”,甚至“武装暴动”宣传。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历史记住了以“左联五烈士”为代表的他们。

    如今,透过斑驳的阳光,从“左联五烈士”的雕像中人们依然可以想象七十年前他们用柔弱的身躯同反动势力做抗争的英雄形象。

    漫步在这条小街上,你能发现很多类似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小巧宅院式建筑,而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造就了多伦路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因此这里也被人们称为是建筑艺术的“露天博物馆”。

    位于多伦路59号的鸿德堂,其建筑风格既有我们常见的基督教教堂那高耸凌顶的气派,又兼具中国庙宇那圆柱擎万钧、凌顶轻飞檐的气势,可谓是中西合璧的完美结合。

    多伦路上名人故居众多,建筑风格各具特色。35号的汤恩伯公馆以及210号的白崇禧公馆,都是法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无论是强调外观表露的几何形状构造,还是气势恢宏的雕梁画栋都让人印象深刻。而215号是广东人李观森在1924建造的具有西班牙建筑风格的花园别墅,以精巧雅致的装饰展示了另一番风情。此外,在这里可以找到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石库门客栈、上海旧里等各种风格的建筑。

    人们常说,多伦路上走一走,能呼吸到这里属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浓浓气息;多伦路上走一走,能聆听到这里曾经激荡文坛的震耳惊雷。

    多伦路上的老电影咖啡馆,是一幢西式小洋楼建筑。穿过拱形的门檐,在极具风情的昏黄灯影下,耳畔响起悠悠的老乐曲,仿佛在讲述昨日上海滩的故事。


    这家老电影咖啡馆是多伦路上非常有名的老字号Cafe,坐落在一座小洋房内,店里的背投式电视不间断地播放着黑白片子,从无声时代到三四十年代国内、国外的经典影片,当日的电影安排在门口的小黑板就能看到,而店里吱吱作响的楼梯,昏暗的灯光,木质的地板,处处透露出张爱玲时代的“老上海感觉”。喜欢怀旧的人往往会邀上三五好友,到这里品咖啡,看电影。

    多伦路如今已是一个艺术的集市。围棋馆、苏韵阁、内山书店、西安艺术品展、大理石艺术馆等文化企业纷纷落脚在这条百年老街。店铺之外,各类字画、旧报纸摆放于街道两侧,卖主一边招揽生意,一边与游人交流着对艺术品的感受,一幅“文化街市”的繁荣图景跃然而出。

分集列表 (共687集)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