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梵高的永恒之门
在法国学习绘画期间,梵高的画风与以往大有不同。然而他自己却坚称,他绘画的核心并没有更改。那么,这位想要用画笔传道的艺术家,到底想要对世人说些什么呢?
在梵高后来的画作中,星空、向日葵、撒种者、收割者是最为人们熟知的。他的绘画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如果说有什么没有变的话,那就是他对生命的追问和对永恒的探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认为生命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就像自然界中发生的一样,像那些种子,他们不断地死亡与重生。对梵高来说,夜晚的星空,那些星星有着非常强的宗教性内涵,这也是画家对生命饱含诗意的思考。他认为,星星就是人们的灵魂歇息的地方。而这些灵魂还将不断地旅行下去。生命会这样延续下去,就像撒种者一样,他撒下种子和生命,而这种子会长成麦子,麦子又会被砍下,被收割,而这又象征着死亡,但同样也是生命的重生。所以这些都与生命永远的循环有关。
“永恒”是梵高从小就很熟悉的话题。在做牧师的父亲的影响下,人有灵魂,当肉体死亡之后,灵魂将因为救赎得到永生,是梵高再熟悉不过的基督教的基本思想。然而当经历了许多人生苦难之后,当他对于父亲讲经台上的信仰感到失望之后,他对于永恒的理解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星空、撒种者、收割者、向日葵等系列画作中,艺术家在自然界中体验着生命不死、生生不息的意境。而生命到底是经由什么获得永生却变得十分模糊与神秘了。不论是灵魂乘着死亡踏上星空旅行,还是种子在地里死去,又发苗生长,这些对死亡充满幻想的思考,虽然并没有将它看作终点,然而在死亡与生命的循环往复之中却似乎缺失了原本的那位笃定的“救赎者”。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专家都说梵高在成长中逐渐淡薄了基督教信仰,而变得更接近佛教思想的缘故。
然而,就在梵高生命结束前2个月,他还画过一幅直指生命永恒主题的画,叫做《疲乏:永恒之门》。
这幅画是基于他在1882年的一幅素描习作,以及之后的一幅石版画而做的。版画有过7幅拓印,其中的一幅被命名为“永恒之门”。关于这幅画的原稿,梵高在1882年曾经自己这样说过:
对我而言,我觉得画家有责任在他的画中传递某种思想。我在这幅画中想说的是--对于米勒信仰的永恒以及那位“至高者”的存在的最好证据就在这样一位老人的不可名状的感人表情之中了。或许当他静静地坐在自己火炉旁的一角时,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某种珍贵的、高尚的、不能被犬类所理解的东西同时展现在了这位老者的身上。这比一切理论都来的更有震撼力——只是这样简单的一个事实,那最贫穷的木匠、石楠花田中的农民或者矿工,他们也能有瞬间的感情冲动,能够在其中体验到自己与那永恒的家园靠得那么近。
--1882年11月,海牙
我们很难说梵高怀着怎样的感情再次创作这幅画的。因为他自己并没有将他当时的心情记录下来。但我倾向于相信,他所有的情感与最初创作这幅画时并有什么变化。也就是说,他相信有一种永恒。但是,他对于这种永恒没有以前那样的确信了。
如果说,在1882年,29岁的梵高在画中那位老者身上体会到了人生的困顿和永生的盼望,那么,36岁的他更是饱尝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在梵高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因为患有间发性精神病症,他先是被弟弟安排住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中,之后又搬去了法国南部的一个叫做奥维尔的小镇。因为常常在病症发作时吞噬颜料或者不自觉的伤害自己,他被医生要求受到看护,于是很少能够外出作画。所以这一时期他常常只能待在室内,画窗外风景,或者以自己过去的画稿,以及他仰慕的画家名作为蓝本来创作。这幅《永恒之门》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创作出来的。
所以这幅画或许意味着他已经在思考关于自己的死亡的问题了。我的意思是,他的人生走到了多么困顿的境地啊。1880年的时候,他还想要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然而8年之后,他却沦落到了被关在一个精神病院里,没有家人去看望他。他周围都是他不能理解的大声吼叫的病人。到那时为止,还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他的画作将很快得到成功,虽然它们已经改变了许多。
一方面,人生经历中的痛苦在不断地积累着,而另一方面,原本笃定的“救赎”与“永生”已变得模糊不清了。绘画让梵高感到生命力,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画笔中的世界是并不真实的。
我很明白,如果你足够勇敢的话,医治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从彻底地远离受苦和死亡,从放弃你个人的意志与自爱而来。不过,这种方式对我是行不通的。我喜欢作画,喜欢见到人与事,以及所有一切你可以说让生活变得不真实的东西。是的,真实的生活或许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并不属于那种类型的灵魂,那些随时准备迎接生活,而又随时准备受苦的灵魂。我做什么都行,但是再也经受不了伤痛。当我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我也很不能忍耐。只有在画画的时候,我还能够保持相当的耐心。
--1889年5月,法国圣雷米
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巴黎近郊奥维尔的麦田里自杀。他并没有当场死去,而是趔趄地走回了旅馆,过了2天才离开人世。
我们很难弄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这其中有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问,但是我们确实倾向于相信梵高是自杀的。我们得记住他最后在奥维尔的生活状况,对他而言,生活在两个方面都尤为困难:首先,他从经验上知道,自从自己割了耳朵之后,每隔几个月他的精神病症就会发作一次。他对自己在发病期间做了什么完全没有记忆。这也是为什么他会去医院,去精神病疗养所的原因,因为那样就可以被人照看。
而另一个因素是,提奥在那个时候自己也病了。而且也正想要从零开始做自己独立的生意,这也就意味着需要投资。而在那个时候他的家人似乎并不很愿意支持他。而这一切都有可能威胁到梵高是否能够从弟弟那里得到赖以生存的接济。他是很依赖提奥的,而且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非常非常重的依赖。所以这一切加在一起或许给了他了结生命的动机。
人们常常认为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作是《麦田与乌鸦》。在金黄的麦田中一群黑压压的乌鸦,似乎象征着压抑的心灵,并预示着不祥的征兆。然而,据梵高博物馆的最新研究发现,梵高的最后一幅画作应该是这幅树根。而关于树根这个主题,梵高画过不止一次。之前他明确地在信中说过,树根与斯恩的身影都象征着生命的抗争。然而,对于最后这一幅画,我们除了能从艺术手法上进行鉴赏外,并不能十分确定地了解它背后的意义。
梵高去世时年仅37岁。这37年真可谓是人生苦旅。在梵高去世前,他其实已经逐渐得到了艺术界的一些认可,并且也以不错的价格卖出了第一幅油画作品,然而他年轻的生命却正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201
- 202
- 203
- 204
- 205
- 206
- 207
- 208
- 209
- 210
- 211
- 212
- 213
- 214
- 215
- 216
- 217
- 218
- 219
- 220
- 221
- 222
- 223
- 224
- 225
- 226
- 227
- 228
- 229
- 230
- 231
- 232
- 233
- 234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241
- 242
- 243
- 244
- 245
- 246
- 247
- 248
- 249
- 250
- 251
- 252
- 253
- 254
- 255
- 256
- 257
- 258
- 259
- 260
- 261
- 262
- 263
- 264
- 265
- 266
- 267
- 268
- 269
- 270
- 271
- 272
- 273
- 274
- 275
- 276
- 277
- 278
- 279
- 280
- 281
- 282
- 283
- 284
- 285
- 286
- 287
- 288
- 289
- 290
- 291
- 292
- 293
- 294
- 295
- 296
- 297
- 298
- 299
- 300
- 301
- 302
- 303
- 304
- 305
- 306
- 307
- 308
- 309
- 310
- 311
- 312
- 313
- 314
- 315
- 316
- 317
- 318
- 319
- 320
- 321
- 322
- 323
- 324
- 325
- 326
- 327
- 328
- 329
- 330
- 331
- 332
- 333
- 334
- 335
- 336
- 337
- 338
- 339
- 340
- 341
- 342
- 343
- 344
- 345
- 346
- 347
- 348
- 349
- 350
- 351
- 352
- 353
- 354
- 355
- 356
- 357
- 358
- 359
- 360
- 361
- 362
- 363
- 364
- 365
- 366
- 367
- 368
- 369
- 370
- 371
- 372
- 373
- 374
- 375
- 376
- 377
- 378
- 379
- 380
- 381
- 382
- 383
- 384
- 385
- 386
- 387
- 388
- 389
- 390
- 391
- 392
- 393
- 394
- 395
- 396
- 397
- 398
- 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