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居里夫人故居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308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今年是国际化学年,也是波兰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00周年的特殊一年。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她的祖国波兰,特别将2011年命名为“居里夫人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居里夫人的故居,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参观、膜拜之地。

    居里夫人故居博物馆位于波兰首都华沙的老城区,弗拉塔街16号,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很近,步行仅需10分钟左右。这座博物馆建于1967年,那也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那一年,居里夫人刚好诞辰一百周年,波兰人民以此向这位伟大女科学家致敬。

    博物馆是一幢三层黄色的古老建筑。这里,正是玛丽亚·居里出生的地方。进入博物馆大门,沿着一条盘旋而上的楼梯来到二楼,便来到了居里夫人在华沙的家。大客厅的墙上贴满了居里夫人和丈夫以及居里夫人家族成员的照片。

    每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们,都试图从这些老照片、影像资料和居里夫人用过的实验器具里,去解读这位传奇女性一生的非凡经历。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常被称为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她是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先驱,是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之一。

    1867117日,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出生在沙俄统治下的华沙,是家中5个子女中最小的。

    玛丽亚早期就读于私立女子寄宿学校,后转到公立中学,并以金质奖章从那里毕业。她从小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对各种科学实验有着特别强烈的兴趣。

    1891年,玛丽亚在姐姐的帮助下,前往巴黎大学就读精密科学系,并以优异的成绩先后获得物理学士学位和数学学士学位。这一年,玛丽亚刚满24岁,一头浓密的褐色长发,一双深邃明亮的大眼睛,是一位有着甜美笑容的漂亮姑娘。

    1894年初,玛丽亚接受了法兰西共和国国家实业促进委员会提出的关于各种钢铁的磁性科研项目。在完成这个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她结识了物理化学教师皮埃尔·居里。对科研工作的共同兴趣使他俩坠入爱河,玛丽亚在1895年嫁给了皮埃尔·居里,之后改随夫姓居里,这也是居里夫人称谓的由来。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尔发表了一篇工作报告,详细地介绍了他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的铀元素,铀及其化合物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向外辐射能量。这引起了居里夫妇的极大兴趣。

    通过大量的化学分析和实验,居里夫人对已知的化学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居里夫妇从矿石中分离出了一种同铋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它的放射性强度远远超过铀,这就是后来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钋。几个月以后,他们又发现了另一种新元素,并把它取名为镭。

    终于,在1902年年底,居里夫人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

    因为这项惊人的发现,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一起获得了189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镭射线的研究成果,为医学上以雷射术治疗癌症提供了基础。

    因此在法国,镭射治疗术被称为居里疗法,以示对这两位科学家的尊敬和纪念。

    在诺贝尔奖的巨大光环下,居里夫人还来不及细细品尝成功的喜悦,便遭遇到人生最大的打击。 

    1906419日,皮埃尔·居里在巴黎街头不幸撞上一辆飞驰的马车而离开人世,留下了措手不及的居里夫人和两个女儿。可倔强的她没有被悲痛打倒,不仅勇敢地担负起抚养两个年幼孩子的责任,而且接过了丈夫未完成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对镭的进一步研究。

    正是在这一段辛苦难熬的日子里,她受邀出任巴黎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成为该校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性教授;以不可思议的毅力和坚强完成了《放射性专论》一书并成功地制取了金属镭。

    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位女科学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两次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里获得世界科学的最高奖项,这在世界科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暂时中断了居里夫人的科学研究。但她没有因此而消沉,她积极的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战争期间,她四处奔走募捐金钱,购买了在当时极为昂贵的X光机器,为法国军队组织了X光机动拍摄站,以X射线设备装备救护车。

    身在法国的居里夫人也从未忘记自己的祖国波兰,当他们夫妇从矿物中分离出新元素以后,她把新元素命名为钋。这是因为钋的词根与波兰国名的词根一样。她以此表示对惨遭战乱奴役的祖国的深切怀念。

    然而,常年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工作导致居里夫人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193474日,她病逝于法国,病因是“常年积蓄放射性物质而引起的恶性贫血症”。

    为了纪念居里夫人的伟大,人们将后来新发现的一种元素命名为“锯”元素,并且将放射线的单位命名为“居里”。在波兰和法国的货币和邮票上,也曾选用过居里夫人的头像。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

    今天,当人们带着敬意在居里夫人故居参观时,依然会从那些留存下来的研究资料、实验用品、分析图表等藏品中,读出她对科学的执着信念。而她坚强,冷静,严谨,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更是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分集列表 (共399集)

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