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班什狂欢节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最后更新 2022-12-22
浏览 0
意见反馈

    比利时南部小镇班什谈不上山清水秀,更遑论人杰地灵,但这里的狂欢节却是与法国尼斯、德国科隆和意大利威尼斯的狂欢节齐名的欧洲四大狂欢节之一,其盛名已蜚声世界,每年都吸引着世界特别是欧洲各国的游人前往参加和观看。

    班什狂欢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传说班什狂欢节起源于16世纪中叶,当时罗马帝国皇帝的妹妹玛利亚在班什造城池、建宫殿。1554年,玛利亚为欢迎外甥菲利普二世举行盛大宴会,宫廷官员于是化装成各种达官贵人参加宴会。

    经过数百年的历史沿革,如今的班什狂欢节的主角已从当年的宫廷官员变成了模样古怪的“憨人”。“憨人”是班什狂欢节的灵魂,音译为“吉乐”,法语中原指江湖戏班演出中傻头傻脑的角色,而在班什,“吉乐”不仅没有任何贬义,而且还是吉祥与快乐的标志。

    狂欢节每年2月举行,为期三天,第三天因为有“憨人”吉乐的游行特别是扔雪橘而达到高潮。

    清晨,班什城从睡梦中醒来,扮演“憨人”的男人们开始化装。“憨人”的服装以土黄色为主,上绣狮子、星星、城堡及徽章4大类共150个红黄黑相间的图案,前胸和后背塞满麦秆以突出“憨人”呆头呆脑的形象。塞满麦秆后,“憨人”还要披白披肩,系白领带,穿大木鞋,腰间再缠上一条系有9只铜铃的彩色腰带,右手还要拿一小束柳条。

    班什狂欢节的寓意和中国的春节大同小异,那就是辞旧迎新。伴随着短笛吹出的《晨曲》,穿戴整齐的“憨人”便开始挨门挨户寻找同伴了。他的身后,除了几位敲锣打鼓的乐队成员之外,还跟着数十位亲朋好友。所有“憨人”的家中都为来宾准备了香槟酒和各式小点心。热情的主人精心款待每一位入户的客人。就这样,一家一家走过来,“憨人”越聚越多,亲友团也不断壮大。

    随后,在鼓乐手的引导下,“憨人”们开始环城游行和表演。“憨人”双脚按着鼓声的节拍用力跺地,旨在驱魔;身体保持垂直;双手尤其是拿着小柳条的右手用力摆动,以驱赶冬日的寒意。

    9时开始,“憨人”开始戴上有一副绿色小眼镜的蜡质面具,迈着惯有的舞步走进市政府大厅,参加授奖仪式。那些扮装“憨人”达25年、40年及50年的人,均可荣幸地接受市长颁发的纪念奖章。人们用欢呼声向那些为城市文化作出不懈努力的人们致以敬意。

    中午时分,班什城人声鼎沸,“憨人”们集中在市政厅门前,迈着舞步,拉成两个圆圈。所有的游客也开始向市政厅前汇合。祝福声、欢笑声和震耳欲聋的鼓声遥相呼应。

    下午3时,在铿锵明快的鼓乐中,头戴一米多长的白色鸵鸟羽毛帽、右臂挎一个装满橘子的柳条筐的“憨人”们开始“行动”了。篮子里的橘子外表与其他橘子比没有什么差别,但是瓤是血红色的,口感极佳。“痴人”们开始把柳长筐里的橘子抛向人群,霎时间,广场上、大街小巷,到处是橘子横飞,鼓乐声和狂呼声响成一片,震耳欲聋,整个班什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据说,“痴人”抛出的橘子是吉祥物,打在谁的身上,谁在这一年就无灾无难,平安如意。

    班什是个相对贫穷的城市,当地老百姓并不富裕,然而“憨人”全身上下昂贵的行头,都是他们自己出钱买的,政府没有任何拨款。令人感动的是,尽管这样,狂欢节年复一年地举行,数百年来从未面临失传的威胁。“憨人”们说,班什狂欢节就像“血液一般”是他们的一部分。也许正因为如此,这种植根于民心的民俗传统作为比利时人民的共同记忆被保留了下来,成为班什乃至欧洲人寄托文化情感的载体。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班什狂欢节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分集列表 (共399集)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