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政治化与政治的伦理化?

主讲人 李治安

李治安

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社科重点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大学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会历史组成员,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天津市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研究方向为元史、政治制度史。
最后更新 2022-09-05
浏览 5
最后更新 2022-09-05
浏览 5
意见反馈
主讲人 李治安
南开大学

    从占主导的儒学来说,那四个阶段中间、四个高潮中间始终没变的,当然它们都有很多发展,就是伦理的政治化和政治的伦理化这个是贯穿始终的。因为孔孟的儒学实际上非常重伦理,孔孟儒学尤其是孔子儒学讲仁义礼智信。但是后来的儒学在孔子的儒学基础上就形成了“修齐治平”这种学说,乃至于“天地君亲师”这种学说,成为我们传统社会主导性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我们承认在当时来说,积极的作用是主要的,因为中国那么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没有一个修齐治平或者天地君亲师,在那个时代没有一个这样的说法,从精神上、从文化上把它统合起来,有时候非常困难,这个我们应该承认。因为我们不能离开现实,我们现在去说什么,我们评头论足,在当时,2000年来,1000年以前它有很多局限性,我们承认这种都是历史的产物,它存在它就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这个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这种特性。拿修齐治平来说,修身齐家,这个家族的东西,实际上放大到国家,家国同构这个东西就有一些伦理的东西。其实政治和伦理,包括文化伦理,它有一定距离,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这是四大块儿,我们中国基本就融到一块儿了,这个东西也有它的好处,但是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包括天地君亲师,天人合一,在这方面也都给捅到一块儿了。对于天人合一,过去实际上天人合一确实它有自然合一,从道家思想上来说,从老子的学说,从庄子的学说上,它确实如此。但是老子和庄子的天人合一和董仲舒时期的天人合一那可是两回事。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纲常学说,他要立起纲常,是要树起一个天地君亲师的这种次序,而且把君主是对在天子的位置上,所以他跟老庄的天人合一大概是不太一样的。而且这些东西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纲常学说实际上到理学家手里还是越来越强化,三纲五常,越来越强大,这些东西都是糟粕。而且这些东西掩盖了很多儒家当时已经很进步的一些说法,比如说,儒家它在道统、君统上它也有一些非常精彩的一些说法。它崇尚道,大道公行,道是至上的。道有道统,君有君统,君主的君,道是道统,尧舜、孔孟这是道统。后世三代过去了,有些君主就有道,中庸(音)也是有道的,君统和道统是合一的;有些君主无道,君统和道统就不合一了,就可能转到一些非君主的一些人身上。比如说,到宋明时期,后世的很多人就把道统就归到朱熹、周敦颐、二程这些人身上了,他们就会觉得道统和君统分离了,这种情况下,士大夫的主要作用是啥?是致君行道。为什么进谏学说那么发达?他要致君行道,我效忠于你,我隐居都是以道为最高原则。这个应该说在儒家的思想里头,这是比较先进的。你看我们道拿到我们现在就是最高的真理。我们不以君主为自然唯一(音),追求一个最高的真理,君主要是有真理,我们也就崇尚这个君主,他重复三代的时候,就说这个君主是有这个道的。而这套东西也是跟改朝换代连在一块儿,为什么有的人就是无道昏君,大家可以推翻他,这就是和道有关。这些理论乃至孟子的“民重君轻”的说法,这些都是非常先进的说法、非常进步的说法。民可以载舟,民可以覆舟,这些东西都可以,都是非常进步的说法。包括仁者爱人,这些说法都是比较积极向上的,都是精华所在。但是在过分的强调修齐治平,尤其是天地君臣这种词语之下,就不再强调我刚才说的“民重君轻”,乃至于“大道公行”这种公理了。所以伦常的政治化也能带来一些稳定因素,在当时来说,不家国同构你能建立什么样的秩序呢?找不出一个太合适的秩序,你就得搞一个家国同构的秩序。但是这种伦常的政治化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同主题知识点(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若干思考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