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当代命运(四)

主讲人 万书元

万书元

同济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普通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委。全国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建筑美学、艺术美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艺术美学》《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艺术的文化阐释》等,其中《艺术美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发表论文近百篇。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合作),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合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4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4
意见反馈

      很多音乐家,像格鲁克,都是用正面的方式(中国学生叫正能量)歌颂这一爱情故事。可是奥芬巴赫在写歌剧的时候,完全颠覆了经典的故事。在他的故事中,奥尔菲是一个音乐学院的院长,到处勾引漂亮的教师和女生,有很多女朋友、情人。他老婆也很花心。地狱的冥王也是一个花心肠。蛇要把她咬死,就是因为蛇是冥王变的。冥王变成毒蛇,把他心爱的人从人间掳走,让她落到地狱之中,做了压寨夫人。奥芬巴赫用这个故事来影射法国的现实,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人们认为他离经叛道,这样写,太反动了。

      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恶之花》中的很多东西也很反动。“文化大革命”时期,《恶之花》被认为是毒草,说他是颓废诗人。过去讲颓废,是要被抓起来判刑的,跟偷听敌台(音)、反激进、强奸的罪行差不多。一边抽着鸦片,一边玩着女人,给我们的形象就是颓废。其实波德莱尔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文学家,对很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恶之花》在当时具有一种很大的挑战,最大挑战就是《圣经》的道德,他为撒旦平反。这比给曹操平反还要难。给西方带来原罪的罪人就是撒旦。天真的男孩、女孩在天堂里无忧无虑地玩,赤身裸体,什么都不知道。撒旦说:“你爸爸不让你们吃人参树上的人参果,那是知识之果,好吃,甜,香,我咬一口,你们听,太好吃了。”引诱他们吃人参果。然后他们偷着吃,吃了之后从此懂得了爱情,两个人犯了作风问题,被驱逐到人间,这就是原罪。波德莱尔说撒旦是最完美的男性,说他是最博学、最完美的男性。这在当时完全是颠倒反叛。

      建筑领域出现了“红屋”和帕克斯顿的“水晶宫”。尤其是“水晶宫”,它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是过去从来没用过的。建筑材料是玻璃和钢,在此之前没有大面积用过。建筑形式完全是透的圆形的,是一个园丁的花房。“水晶宫”从审美形式到材料全部革新,揭开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序幕。

      格林诺夫的《形式与功能》,这篇文章提出建筑应该向机器、向船学习,建筑师要向造船师学习,要充分体现它的功能,而不要过度的装饰。1909年,有一个建筑师写过一篇文章叫《装饰与道德》,说建筑装饰太多,把不需要的东西放在建筑上,花了很多钱,不能拿这些钱给老百姓办实事,给穷人盖更多的房子,所以认为这是一种罪恶。

      这一切都促成了整个欧洲从建筑到艺术、到文学整个范围的变化。《恶之花》中献给撒旦的祷文说:“你啊,最博学最俊美的天使呀,你被命运出卖,横遭世人谩骂。”可见波德莱尔的大胆。在整个艺术领域和文化领域,已经酝酿着一种反叛和变革,反叛传统、反叛经典、反叛旧有的价值体系,包括对和谐、对优雅的反叛。马奈的绘画、波德莱尔的诗歌、奥芬巴赫的戏剧,都是对优雅、对完美、对真实的反叛。真实就是你眼睛看到的真实,后来的印象派,不是画眼中的真实,不是过去那种模仿,画的葡萄眼睛一看上像是真的,画龙点睛,不要那种真实,要心里的真实。所以整个欧洲从视觉的真实走向心灵的真实,从模仿走向表现。

      在绘画领域的大变革中,绘画走向印象主义,乃至后来的抽象主义,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个时候发明了照相机。当时很多画家赖以为生的生计就是给人家画肖像。照相机出来之后,谁还要画肖像?那就要改革。《草地上的午餐》,它的色彩跟过去的色彩相比,已经很单了,基本上像单线平涂一样的,色彩的变化丰富度很低,是有意做的,他让绘画变得扁平化。过去讲三度空间,戏拟,如乔尔乔内《田园合奏》中这个人身体的立体感,色彩的丰富度,比《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要强很多。马奈好像有意没多涂几层颜色。乔尔乔内画里的天国仙女、裸体天使,没有任何情欲的挑逗,在《草地上的午餐》都变成了妓女和嫖客。这是对经典的一种反叛、嘲弄、反讽,反判的意义非常强。这个是莫奈《日出·印象》,他画的不是我们眼中的真实,而是画的我们记忆的、我们心灵的真实。后面变化越来越明显。前面画人的方式,到现在,色彩的丰富度和饱满度已经被消解,它不是真实的、准确的,没有按真实的比例画人,他对人物进行了变形。这种变形体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从模仿绘画,从模仿真人到表现人,用画人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从过去把人画得很美的审美,到审丑。星空的这种色彩是心中的色彩,情感中的色彩。表现了人的这种情感,整个大自然充满了灵性,它的色彩是将梵高心灵的颜色涂抹上去的。从印象派到达达主义再到波普,西方美学遭遇到了更加剧烈的变化。

      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塞尔·杜尚和沃霍尔。他们对西方的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审美、对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杜尚是代表20~40年代时期的艺术家,沃霍尔是代表60~70年代的艺术家。这两个人虽然没有约好,但是他们联手把西方艺术引向了一条不归之路。

      马塞尔·杜尚,是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出生于法国,1954年加入美国籍。他一方面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同时也被斥为艺术花篮中的一条毒蛇,是毁灭美的恶魔。他还采用了恶劣的剽窃手法,工厂生产的东西,他买过来,签了几个字就变成他的作品,这是很恶劣、很暴力的一种创作方式。他把优雅的创作活动变成了一种很随意的发现,把苦心经营、苦心创作的过程变成了一个非常简单、非常随意的发现。这叫做现成品艺术,它又衍生了很多种艺术形式,包括装置、行为艺术,是一种典型的反美学。杜尚开启了反美学之路,非美学之路。他还有一系列作品,如《自行车轮》《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他采用同样的办法,把别人的画直接买过来,在上面加几片胡子,就创作完成了他的作品了。他加上胡子的动作令正统的艺术家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对经典艺术的亵渎,对经典美学的亵渎、嘲弄,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嘲弄、搞笑。本雅明说在达达主义里,艺术作品从诱人的悦目之物或诲人的动听之作变成了一颗子弹,它射向观赏者,并因此而具备了可触摸的质感。杜尚通过《泉》《自行车轮》《瓶架》《带胡须的蒙娜丽莎》等作品,对艺术的神圣性和神秘性进行了全面的挑战,使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艺术是一种艰苦的创作,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艰苦的训练、长期的构思才能创造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毫不费力的偶然发现。这使得艺术的膜拜价值陨落了,使严肃的艺术和经典的创作方式成为嘲弄的对象。艺术的现成品把艺术引向了三个方向:一个是观念艺术,一个是装置艺术,一个是行为艺术。在审美上,杜尚彻底挤垮了优雅美学、和谐美学,走向了反英雄主义的美学、丑陋的美学、狂怪的美学。当然他也使艺术的灵晕消逝,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艺术的“灵晕”。经典的艺术要有独异性,它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一无二性由于有杜尚的这些创作,从此消失了。

      沃霍尔是波普艺术的领袖人物。他是一个全才,是一个电影导演、制片人、作家、摇滚乐作曲者、出版商,还是社交界的红人,商业艺术的代表人物。这是他的作品,跟杜尚的创作方式一样,直接把别人的汤罐头拿过来,画一下就完成了。还大量地画,可乐瓶大量地画,美元符号大量地画。他就是对商业艺术的一种复制,把它彻底地普及化。他最开始是嘲弄这种商业艺术,后来发现这个艺术很赚钱,就开始搞商业艺术。经过了一个转变,从最开始的批判者、嘲讽者,到自己加入潮流之中,被同化、被异化。1984年,他直接把蒙克的作品用版画复制,卖了550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000多万,蒙克的原作也才1.19亿美元。他的这种复制,使赚钱变得容易。这是画的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只不过加上了颜色。沃霍尔给艺术的身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虽然沃霍尔的作品起初是对消费主义的一种抨击,但是随后他愉快地融入了消费主义的滚滚洪流之中。艺术过去的身份和价值,膜拜的价值、独异性、原创性,在沃霍尔这里完全被消解了,艺术变成了批量生产,变成了复制,变成了商品。

      杜尚废除了生活和艺术的距离,使生活和艺术没有距离,在现实中随便拿个东西就变成了艺术。沃霍尔废除了原创和拷贝的距离。传统的和谐美学由于这两个人,还有克莱因,变成了一种暴力美学、破坏美学、反讽美学和反美学、非美学。

      本雅明的“美学洞见”。本雅明认为照相机和电影等复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促成了艺术灵晕的消失,实现了艺术的祛魅和美学的双重祛魅,从而为艺术的大众化和审美的日常化开辟了道路。因为复制艺术,包括摄影、电影以及后来的高保真音乐,消解了艺术的此在性,消解了艺术的签名和手势,以及膜拜价值、灵晕。因为艺术的原作都有签名,有手势,可以从画里反推当年他在这个地方画的这些东西。但是由于杜尚和沃霍尔,这些东西都没有了。艺术原来是一个小圈圈的艺术,不是所有人都能融进去,现在谁都可以接近艺术。由于杜尚和沃霍尔取消了艺术的膜拜价值、独异性、神秘感、精英性,审美就走向了日常化和通俗化,审美取向则偏于反叛性和挑衅性。

      由于艺术的膜拜价值被消解,艺术被祛魅,创作变成了一种很随意的事情,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有一个人写过一本书,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审美的日常化,就使得一切皆可审美。所以本雅明说,法西斯在政治生活中引入美学,“政治美学化的一切努力都在一件事情上达到顶点:战争。”就是说产生了一种战争美学。战争美学的结果是什么?人类的自我异化竟然如此严重,以致它将自己的毁灭作为最高等的审美享受来加以体验。所以审美的可怕的异化和反动性,就可以显现出来了。

      现代艺术和审美之间其实存在着一种双重悖论。现代艺术家们想把艺术推向民主化,因为过去艺术是小众艺术、是贵族艺术,大众不可以接近,只有具有精英主义的审美趣味的人才能接近艺术。现代艺术让大众都参与,很多人都去参观艺术的展览,使艺术达到了一种民主化。在观众的角度来讲,确实实现了民主化,但是艺术的民主化和审美的大众化,不能画等号。人人都去看,并不是人人都能审美,并不是人人都能看懂。比如《泉》《自行车轮》,老百姓能看懂吗?韩国裔的新媒体艺术家白南准,先加入德籍,后加入美籍,是约翰·凯奇的学生。他早期拍一些短片,其中一个短片就是一个人把扣子扣上,然后解开,再扣上,再解开,再扣上,再解开。很日常化,大家都看得懂,扣扣子,解扣子。很多媒体艺术一看,知道一个人在干什么,是什么意思。但老百姓不一定能看懂。专家也不懂。还有一个新美艺术家,一个美女艺术家,不断地啊啊地叫,重复十分钟,但是声音有小小的变化。龚琳娜唱《忐忑》,我觉得就是模仿这个人,只不过她把它变得更加经济化了一点点。所以说现代艺术很多东西老百姓可以看,有兴趣看但看不懂。所以艺术的民主化不等于艺术的通俗化,不等于艺术会成功的被审美。

    分集列表 (共5集)

    课程简介

    同济大学的万书元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给大家带来了他对美学当代命运的一些见解。

    他认为美学的当代命运,不仅要讲当代的美学,还要回顾过去的美学,把美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化、种种遭遇呈现出来。所以讲座伊始,万教授就回顾了古代的美学,提到了美善合一观,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善和美的关系。

    然后他讲解了美学的诞生与发展,为大家介绍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8世纪是如何诞生的,它诞生了之后对美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并通过艺术、建筑、绘画上的大量实例来说明美学的变化。紧接着他谈到了美学在当下的命运,分析中国当下美学的变化,并总结了现代商业美学所具备的几个特点。

    万教授还表达了他对于美学未来的期许,即美学回归伦理的维度,真正成为一种走向善的美学。艺术美学应走向形式的完美,建构思想的深度模式;城市美学应走向日常化的叙事,满足城市应有的空间需求和审美需求;人格美学应走向真诚和真实,杜绝虚情假意和自欺欺人。

    (视频拍摄于2015年)

    相关知识点

    在这座见证陆游和唐琬悲欢离合的爱情名园,每天晚上都会上演一场陆游与唐琬的故事,而婉转清丽的越剧,则常常引得观看的游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陈俊红是一位专业的越剧演员,她扮演的就是那个常常惹得观众唏嘘的女主角——唐琬。每天夜幕降临之后,她便会打着背包,来到沈园戏台的后台,梳妆打扮,静静地等候上台。

    绍兴是越剧的故乡。这里几乎每一天都能接受到越剧的熏陶,而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哼上几句。对于陈俊红而言,越剧已经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越剧仅次于京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这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戏剧最早发源于浙江绍兴的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随后流传于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越剧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并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不同于京剧的铿锵,秦腔的高亢,评剧的单板和昆曲的繁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兼具表演;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尤其其唯美清丽的扮相,以及“才子佳人”的题材,成为吸引老少的“独门必杀技”。

    我的老家就是在(绍兴)嵊州附近的。小时候,村子里就会有一些戏团来演出。我觉得非常的漂亮。后来在上小学的时候,有绍兴艺术学校的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招生,我就去报考了他们学校,然后就上了他们的越剧表演班,然后一直从事这个工作到现在。

    由于扮相俊美,唱腔婉转,越剧在国外有“中国歌剧”的美誉。上个世纪,以越剧的腔调为主旋律创作的小提琴曲《梁祝》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被西方誉为“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在最鼎盛时期,除了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广大南方地区流行外,越剧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也拥有不少忠实的听众。

    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生活的多样,除了越剧的发祥地绍兴,在其他地方,喜欢越剧和从事越剧的人越来越少。不断探索新的越剧表演形式将成为像和陆俊红一样众多越剧爱好者们的任务。但是不管怎样,在绍兴沈园,你都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越剧。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