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的伦理学偏颇在哪?

主讲人 万书元

万书元

同济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普通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委。全国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建筑美学、艺术美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艺术美学》《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艺术的文化阐释》等,其中《艺术美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发表论文近百篇。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合作),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合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3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3
意见反馈
主讲人 万书元
同济大学

    中国美学的伦理学偏颇在于,中国自古推崇仁和义,如果把仁和义翻译成白话,就是所谓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仁”,就是你要实际上想到别人;“义”,你要为别人牺牲。如果把这种精神推向极致,就是提倡一种自我牺牲,甚至是无谓的自我牺牲。以《曹娥碑》为例。曹娥是一个孝女,14岁就死了。她怎么死的呢?“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景沉,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迎伍员。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悲戚的故事。曹娥的爸爸相当于一个民间音乐家,在迎江神的时候,敲锣打鼓,他也在船上载歌载舞,迎江神。江神就是伍子胥,他最后被封为江神,伍员就是伍子胥,一夜愁白头。在迎江神的过程中,因为风大浪急,船被卷翻了,曹娥的爸爸被卷到了水里。岸上的人想把他的尸首捞起来,但没寻到尸首。曹娥很绝望,每天在那边哭,一连哭了17天。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不好,一个老人摔在地下没人扶,是有传统的。曹娥14岁,哭了十多次,没人帮她,也没人劝她,一直哭到自己跳到江里。她的精神已经有问题了,已经抑郁了,没人管,她就跳下去了。这是不正常的跳。爱自己父亲是对的,但走极端、走绝路是不对的。最后,她把她父亲尸首找到了。这里绝对是牵强附会,因为不可能的。她跳下去不会水就死掉了,怎么可能找到父亲的尸首呢?但人们要把这个孝女烘托得具有浪漫情调,更加具有传奇意味,所以说她找到了父亲的尸首,还抱出来了。上虞县令度尚被她人感动了,举国上下也都被她感动,要旌表她,给她竖碑。如果人们说这孩子和她爸爸感情真的好深,深到这种程度,实际上有点傻。结果人们认为孝女要向全国人民推广。以后哪个父亲出了这个事情,女孩子不论多大,都得跳河救父亲。这不叫伦理学。这就是把善推向了一种极致,认为这就是美,是美德。从人格美学来讲,就认为曹娥是一个美德。

    读小学、中学的时候,一直在学习和宣传战争英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学生模范刘文学跟地主做搏斗的事迹。还有小学生赖宁救火。但我们宣传的这些是没有人性的。古代就是这样。现在进步了,很多人宣传是首先要保护自己。比如女孩碰到强奸,首先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而过去男人在女人旁边讲几句挑逗的话,女人就要跳井,就是节妇烈女,然后再给她竖个牌坊以此来表扬她,这种逻辑是有问题的。这就是中国的伦理学,以善为美,是很可怕的。之后,还会写一段词来赞颂她的爱,写她长得漂亮、婀娜多姿、笑得很美。但人死是一个悲剧,写她长得美是没有用的。蔡邕认为这是“绝妙好辞”,我并不认为是这样。唯一值得赞许的就是书法,小楷作为一个书法的范本写得非常好,但内容很糟。

    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把“善”推到极端,推到极致,使后辈人笑话上辈人。妈妈想吃肉,孩子就从自己的腿上挖两斤肉,给妈妈吃。这是很善。但谁能做到?妈妈吃得下去吗?如果妈妈吃得下去,妈妈就不是妈妈。但古代《孝经》就有这样的人,还一直推广。如果把它推向极致,就可能走上恶。一个是从底线伦理学角度考虑美,它就有可能避免恶。比如建筑,经常要建一个全球最高的建筑,就有伦理学的问题了,凭什么花纳税人这么多钱。如果考虑到伦理学的底线,官员要盖一个建筑、搞大项目、搞一个节,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个人狂欢,这就可能做了一件好事。在社会正常、人性正常的情况下,让美和善分离是对的。如果人性是好的,脑子是清晰的,道德上没有歹意,知识上不是无知的、是健全的,生理健全,心理健全、健康,道德健康、完善,有艺术审美力,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下,美跟善就应该分开。分开才能真正欣赏到纯粹的艺术,艺术才能找到自己最恰当的形式,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在中国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伦理学的底线,让善介入审美,然后考虑审美的高度问题、深刻性问题。

同主题知识点(美学当代命运

在这座见证陆游和唐琬悲欢离合的爱情名园,每天晚上都会上演一场陆游与唐琬的故事,而婉转清丽的越剧,则常常引得观看的游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陈俊红是一位专业的越剧演员,她扮演的就是那个常常惹得观众唏嘘的女主角——唐琬。每天夜幕降临之后,她便会打着背包,来到沈园戏台的后台,梳妆打扮,静静地等候上台。

绍兴是越剧的故乡。这里几乎每一天都能接受到越剧的熏陶,而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哼上几句。对于陈俊红而言,越剧已经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越剧仅次于京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这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戏剧最早发源于浙江绍兴的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随后流传于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越剧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并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不同于京剧的铿锵,秦腔的高亢,评剧的单板和昆曲的繁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兼具表演;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尤其其唯美清丽的扮相,以及“才子佳人”的题材,成为吸引老少的“独门必杀技”。

我的老家就是在(绍兴)嵊州附近的。小时候,村子里就会有一些戏团来演出。我觉得非常的漂亮。后来在上小学的时候,有绍兴艺术学校的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招生,我就去报考了他们学校,然后就上了他们的越剧表演班,然后一直从事这个工作到现在。

由于扮相俊美,唱腔婉转,越剧在国外有“中国歌剧”的美誉。上个世纪,以越剧的腔调为主旋律创作的小提琴曲《梁祝》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被西方誉为“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在最鼎盛时期,除了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广大南方地区流行外,越剧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也拥有不少忠实的听众。

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生活的多样,除了越剧的发祥地绍兴,在其他地方,喜欢越剧和从事越剧的人越来越少。不断探索新的越剧表演形式将成为像和陆俊红一样众多越剧爱好者们的任务。但是不管怎样,在绍兴沈园,你都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越剧。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