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如何分析美的?

主讲人 万书元

万书元

同济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普通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委。全国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建筑美学、艺术美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艺术美学》《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艺术的文化阐释》等,其中《艺术美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发表论文近百篇。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合作),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合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最后更新 2021-06-11
浏览 10
最后更新 2021-06-11
浏览 10
意见反馈
主讲人 万书元
同济大学

    关于康德与古典主义的美学趣味,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康德的美的分析。第一个是从质的视角介入审美判断。比如“这朵花是美的”这是一个判断。从逻辑上来看,花和美都是概念,只有抽象含义,尤其是科学家眼中的花,这个花跟美毫无关系,它是植物的一种生殖器官从审美判断的角度来看,花涉及的是形式,不是内容,因此就不涉及概念。美只涉及到主观的快感和花这种形式,即快感的来源,不涉及概念。也就是说因为花引起我的快感,我就根据这个快感来判断它的美,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快感不是一种生理快感。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鲍姆嘉通的感性体验康德运用在进行审美判断时,我们获得的不是一种知识,不是有用的东西,而是一种感觉。因此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判断,而是一种情感判断。

    我们知道,人类快感的获得在多数情况下是在实践中获得,而且常常是真实的、实存的。酒的快感,要通过实际的品才可以获得;美食的快感,要通过吃才可以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形式根本无法满足对快感的欲求。就像“望梅止渴”,望梅不能真正止渴,美酒的照片无法满足酒徒喝酒的欲念。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快感总是和内容、利害、功利密切相关但是在审美领域就完全不同。审美活动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审美对象只是以其形式来呈现,或者产生美感。

    所以康德提出,审美只是对对象的关照活动,而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一种真实的活动,不是一种现实的活动。美感只是对对象的形式的关照,而不是欲念的满足。美感不等于一般的快感,美在性质上也不等于愉快,也不等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是关涉功利计算和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超功利的自由活动自由概念在康德审美理论中非常重要,它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与感官愉快无关,与善无关

    第二个是从量的视角介入审美判断。审美对象都是个别事物或者个别形象的显现。从量的角度来看,它是个单称判断。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是个别的事件,但具有普遍的意义。一般的单称判断不具有普遍意义。如果不是审美判断,这种单称判断往往不具有普遍意义。比“这瓶酒很好喝”“这家餐馆的虎皮青椒很好吃”,只能代表个人判断,其他人未必会同意。但是审美判断我们一般都假设是全人类都会同意的,所以具有普遍意义。

    下面的画布歇的《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古代人还是现代看到这些画,难道会说它美吗?道学家只会说画太色情了,美是美。因为它带有洛可可风格,了说叫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本身带一点色情的味道,但是很美。维纳斯玩白鸽,非常之美。

    康德由此得出结论,审美快感的来源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对审美心境的普遍可传达的估计,或者是普遍可传达的一种预期。尤其重要的是,这种估计不是通过推理,而是通过感觉,对朦胧的舒适感的这种感觉。所以康德提出,从量的角度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

    第三个是从关系的视角介入审美判断。这里的关系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康德认为,人类追求的目的在性质上可以区分为客观的目的性和主观的目的性。前者追求的是善或者是完善,带有功利的计较;后者追求的是美,不带功利的计较也就是说主观的目的性是不带功利性的。由于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美的事物就表现为没有目的,没有实用的目的。由于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并且满足了主体内在感受和预期,因此又有“合目的性”。这很像伽达默尔所说的“视界融合”或者叫“期待视野”。也就说人类对美的东西有一个期待,心中美应该是什么样子,又说不出来,可是一看,就觉得是这个样子,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目的吗?但是艺术本身是无目的的,但我们看的时候觉得它有目的,这就是无目的的目的超功利的功利性。一个艺术家画画,不应该说我画画要变成一个千万富翁,他不要有这个目的性,他应该放松地画,我就是我,为画画而画画,一天,他真的因为画画成了千万富翁,这也是“无目的的目的性”。你想成为千万富翁,你可能永远成不了,这是另一个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有依存美和纯粹美。像建筑就是一种依存美,它涉及到概念、目的和利害计较。为什么建筑是依存美?因为它有一个目的性,它要有用,不像画画,画是没有用的,但建筑有用。我们工作、学习、娱乐,需要在建筑这个空间,所以首先它是有用,然后它是美的,有美的形式,这种艺术叫依存美。像绘画、音乐就是纯粹的艺术,或者叫审美艺术,或者实用艺术,或者叫纯艺术。

    康德从关系方面得出结论,他说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是感觉到这种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一个对象,之所以认为它是美的,是因为它虽然没有刻意地迎合我们的主观目的,但是它在客观上恰合于我们的预期。这就是康德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的“二律背反”

    第四个是从方式的视角介入审美判断。康德首先有一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假设,相信人类有一种共同感(共通感),人们在某些方面会产生共鸣。康德说,“我们都假定一种共同感觉力作为知识的普遍可传达性的一个必然条件,这是一切逻辑和一切知识论都要假定的前提”。

    康德认为判断有三种方式,可然性、实然性和必然性。任何形象的呈现都有产生快感的可能性就叫可然性当然也有可能不产生快感,但是产生快感的可能也存在,所以叫可然性。某件作品已经使人产生了愉悦感,就是实然性。已经成了一个过去时,既成事实。美的东西使人产生快感,这是具有必然性。所以可然性、实然性、必然性,通过三种可能三种性质的比较说明审美是具有一种必然性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康德认为,美的东西使人产生快感这种必然性,其实是来源于“范例的必然性”。因为美从来就是作为一种范例一种单数而存在。而这种单数的范例总是具有普遍意义。康德说,“一切人对于一个用范例来显示出一种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的判断,都要表示同意的那种必然性”就是说,只要谁宣称某个东西是美的,他也就是想要所有的人都同意这种感觉,而且他相信所有人必然会同意他说的这种判断。我说出这个判断,你们肯定会同意,不会反对,因为这是必然的。所以康德得出结论,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这个快感是审美快感

同主题知识点(美学当代命运

在这座见证陆游和唐琬悲欢离合的爱情名园,每天晚上都会上演一场陆游与唐琬的故事,而婉转清丽的越剧,则常常引得观看的游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陈俊红是一位专业的越剧演员,她扮演的就是那个常常惹得观众唏嘘的女主角——唐琬。每天夜幕降临之后,她便会打着背包,来到沈园戏台的后台,梳妆打扮,静静地等候上台。

绍兴是越剧的故乡。这里几乎每一天都能接受到越剧的熏陶,而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哼上几句。对于陈俊红而言,越剧已经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越剧仅次于京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这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戏剧最早发源于浙江绍兴的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随后流传于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越剧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并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不同于京剧的铿锵,秦腔的高亢,评剧的单板和昆曲的繁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兼具表演;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尤其其唯美清丽的扮相,以及“才子佳人”的题材,成为吸引老少的“独门必杀技”。

我的老家就是在(绍兴)嵊州附近的。小时候,村子里就会有一些戏团来演出。我觉得非常的漂亮。后来在上小学的时候,有绍兴艺术学校的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招生,我就去报考了他们学校,然后就上了他们的越剧表演班,然后一直从事这个工作到现在。

由于扮相俊美,唱腔婉转,越剧在国外有“中国歌剧”的美誉。上个世纪,以越剧的腔调为主旋律创作的小提琴曲《梁祝》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被西方誉为“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在最鼎盛时期,除了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广大南方地区流行外,越剧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也拥有不少忠实的听众。

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生活的多样,除了越剧的发祥地绍兴,在其他地方,喜欢越剧和从事越剧的人越来越少。不断探索新的越剧表演形式将成为像和陆俊红一样众多越剧爱好者们的任务。但是不管怎样,在绍兴沈园,你都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越剧。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