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当代命运(三)

主讲人 万书元

万书元

同济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普通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委。全国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建筑美学、艺术美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艺术美学》《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艺术的文化阐释》等,其中《艺术美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发表论文近百篇。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合作),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合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2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2
意见反馈

      数学上的东西,可以用数字计算,可以用数字表示。但美学中的完善是一种感觉,不能说有几斤,有多长,不能用数字来计算。鲍姆嘉通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不完善,这就是丑。”逻辑学的任务是以严密的方法来证实正确,或者是寻找正确,即真。美学的任务是感知美。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理论。

      鲍姆嘉通的基本观点是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以艺术为中心,围绕着美和丑的问题;美学研究的方法是感性认识;审美体验的本质是感受事物的完善,或者是不完善;美学研究的思维是美的思维,即按照美的生成、发散和呈现的方式去思维。

      鲍姆嘉通的贡献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确立了美学的感性特质,明确地提出了美学是对研究或认知对象的一种感性把握,而不是一种理性研究。第二是划定了美学研究的主要范围和重点,主要是艺术。第三是明确区分了真善美的学科属性,提出三者分别属于科学、逻辑学和美学。

      盖格尔曾说:“美学一直既是哲学的过继子女,又是科学的过继子女。”也有人说:“美学是伦理学的私生子。”这些说法是没有弄清楚美学到底是什么学科。从鲍姆嘉通开始,基本上结束了美学在心理学和伦理学之间摇摆的状态。从鲍姆嘉通之后,这种混乱状态基本上结束。

      关于康德与古典主义的美学趣味,我们从四个方面来看康德的美的分析。第一个是从质的视角介入审美判断。比如“这朵花是美的”,这是一个判断。从逻辑上来看,花和美都是概念,只有抽象含义,尤其是科学家眼中的花,这个花跟美毫无关系,它是植物的一种生殖器官。从审美判断的角度来看,花涉及的是形式,不是内容,因此就不涉及概念。美只涉及到主观的快感和花这种形式,即快感的来源,不涉及概念。也就是说,因为花引起我的快感,我就根据这个快感来判断它的美,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快感不是一种生理快感。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鲍姆嘉通的感性体验被康德所运用:在进行审美判断时,我们获得的不是一种知识,不是有用的东西,而是一种感觉。因此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判断,而是一种情感判断。

      我们知道,人类快感的获得,在多数情况下,是在实践中获得的,而且常常是真实的、实存的。酒的快感,要通过实际的品才可以获得;美食的快感,要通过吃才可以获得。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形式根本无法满足对快感的欲求。就像“望梅止渴”,望梅不能真正止渴,美酒的照片无法满足酒徒喝酒的欲念。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快感总是和内容、利害、功利密切相关。但是在审美领域就完全不同。审美活动不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审美对象只是以其形式来呈现,或者产生美感。

      所以康德提出,审美只是对对象的关照活动,而不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一种真实的活动,不是一种现实的活动。美感只是对对象的形式的关照,而不是欲念的满足。美感不等于一般的快感,美在性质上也不等于愉快,也不等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是关涉功利计算和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一种超功利的自由活动。自由的概念在康德的审美理论中非常重要,它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与感官愉快无关,与善无关。

      第二个是从量的视角介入审美判断。审美对象都是个别事物或者个别形象的显现。从量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单称判断。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是个别的事件,但具有普遍的意义。一般的单称判断不具有普遍意义。如果不是审美判断,这种单称判断往往不具有普遍意义。比如“这瓶酒很好喝”“这家餐馆的虎皮青椒很好吃”,只能代表个人判断,其他人未必会同意。但是审美判断我们一般都假设是全人类都会同意的,所以具有普遍意义。

      下面的画是布歇的《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看到这些画,难道会说它不美吗?道学家只会说画得太色情了,美是美。因为它带有洛可可风格,往大了说叫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本身带一点色情的味道,但是很美。维纳斯玩白鸽,非常之美。

      康德由此得出结论,审美快感的来源不是单纯的感官满足,而是对审美心境的普遍可传达的估计,或者是普遍可传达的一种预期。尤其重要的是,这种估计不是通过推理,而是通过感觉,对朦胧的舒适感的这种感觉。所以康德提出,从量的角度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第三个是从关系的视角介入审美判断。这里的关系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康德认为,人类追求的目的在性质上可以区分为客观的目的性和主观的目的性。前者追求的是善或者是完善,带有功利的计较;后者追求的是美,不带功利的计较。也就是说主观的目的性是不带功利性的。由于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美的事物就表现为没有目的,没有实用的目的。由于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体的想象力与知解力,并且满足了主体的内在感受和预期,因此又有“合目的性”。这很像伽达默尔所说的“视界融合”或者叫“期待视野”。也就说人类对美的东西有一个期待,心中的美应该是什么样子,又说不出来,可是一看,就觉得是这个样子,这难道不是我们的目的吗?但是艺术本身是无目的的,但我们看的时候又觉得它有目的,这就是无目的的目的,超功利的功利性。一个艺术家画画,他不应该说我画画要变成一个千万富翁,他不要有这个目的性,他应该放松地画,我就是我,为画画而画画,有一天,他真的因为画画变成了千万富翁,这也是“无目的的目的性”。你想成为千万富翁,那你可能永远成不了,这是另一个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有依存美和纯粹美。像建筑就是一种依存美,它涉及到概念、目的和利害计较。为什么建筑是依存美?因为它有一个目的性,它要有用,不像画画,画是没有用的,但建筑有用。我们工作、学习、娱乐,需要在建筑这个空间,所以首先它是有用,然后它是美的,有美的形式,这种艺术叫依存美。像绘画、音乐就是纯粹的艺术,或者叫审美艺术,或者实用艺术,或者叫纯艺术。

      康德从关系方面得出结论,他说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但是感觉到这种形式美时,并不凭对于某一目的的表现。一个对象,之所以认为它是美的,是因为它虽然没有刻意地迎合我们的主观目的,但是它在客观上恰合于我们的预期。这就是康德著名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的“二律背反”。

      第四个是从方式的视角介入审美判断。康德首先有一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假设,相信人类有一种共同感(共通感),人们在某些方面会产生共鸣。康德说,“我们都假定一种共同感觉力作为知识的普遍可传达性的一个必然条件,这是一切逻辑和一切知识论都要假定的前提”。

      康德认为判断有三种方式,可然性、实然性和必然性。任何形象的呈现都有产生快感的可能性就叫可然性。当然也有可能不产生快感,但是产生快感的可能也存在,所以叫可然性。某件作品已经使人产生了愉悦感,就是实然性。已经成了一个过去时,既成事实。美的东西使人产生快感,这是具有必然性。所以可然性、实然性、必然性,通过三种可能、三种性质的比较,说明审美是具有一种必然性的、不可阻挡的趋势。

      康德认为,美的东西使人产生快感这种必然性,其实是来源于“范例的必然性”。因为美从来就是作为一种范例、一种单数而存在的。而这种单数的范例总是具有普遍意义。康德说,“一切人对于一个用范例来显示出一种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的判断,都要表示同意的那种必然性”。就是说,只要谁宣称某个东西是美的,他也就是想要所有的人都同意这种感觉,而且他相信所有人必然会同意他说的这种判断。我说出这个判断,你们肯定会同意,不会反对,因为这是必然的。所以康德得出结论,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这个快感就是审美快感。

      总结康德的形式主义美学,主要有几点:第一,审美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它不涉及任何其他的东西,如功利、利害、欲念,不是一种实践活动或者道德活动。审美活动不涉及概念,不作逻辑判断,也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和感性体验。庄子《逍遥游》所说的“无所待”,就相当于康德所说的自由。无所待,在审美的时候不受任何东西的拘牵。第二,审美活动的性质,是一种超功利的功利,一种主观上无目的但客观上合目的的心理或精神活动。第三,审美判断虽然是对具体的、特定对象的判断,审美快感的获得虽然也是来自于具体的、特定的对象,但是这种判断和由此获得的快感却具有普遍意义。

      康德的美学虽然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但是总体上来讲,康德所代表的还是一种秉持精英主义趣味的古典美学。而现代美学跟古典美学刚好相反,现代美学是一种“弑父”的美学,是一种“弑父”的文化,把前人的美学铲平,是对康德所代表的精英美学的解构和反叛。

      古典主义的美学趣味到底是什么?从鲍姆嘉通、康德、黑格尔直到现代主义诞生之前,西方美学的主流基本上围绕着和谐和优美旋转。温克尔曼说,希腊雕塑包含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这种类型是西方美学一直津津乐道的东西。他们推崇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推崇真实、优雅、和谐、端庄、比例、对称、明晰、完整。就是说你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都是非常舒服的,非常美的,不会让你感到有一种冲突感,不会让你感到混乱。

      具体来讲,绘画和雕塑领域的审美标准是逼真、优美,和谐。戏剧的审美标准是风格崇高、语言优美、故事真实感人。莱辛在《汉堡剧评》中,就强调戏剧应该忠实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要写普通市民的故事,要忠实于现实,人物刻画要有个性,合乎自然和逻辑。这个是安格尔的油画《大宫女》,非常漂亮,非常真实,非常和谐,非常舒服。这是文艺复兴的建筑,一点都不古怪,中间一条轴线,左右对称。轴线对称,非常和谐。《大卫》的雕塑,体现一种力与美,男性的力量,男性的气质。

      现代美学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非美主义的美学。19世纪中期,艺术和美学出现了一种变局。19世纪的中期是艺术、也是美学一个重要节点,一个转型的关键期。1850年前后,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没有人引导,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共同走向了一种反叛的道路。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创作于约1862年,这幅画对经典的艺术发起了挑战,对经典的创作方式发起了挑战。奥芬巴赫《奥尔菲在地狱中》。奥尔菲,是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人物,他有三个身份,一个是宗教教主,一个是音乐家和诗人,还一个是专职的大情圣。所以关于他的爱情故事,历来都是是很美的哀怨凄绝的。奥尔菲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朋友,有的说是老婆,叫尤丽狄西,两人非常相爱。有一天,尤丽狄西在草坪上玩耍,被一条毒蛇咬伤了脚踝,很快毒发身亡。奥尔菲知道后,哀痛欲绝,拿着他的竖笛,下定决心,要到地狱中把自己的老婆找回来。奥尔菲来到古希腊神话中的地狱和人类中间,这跟中国神话有点类似,中国神话里叫奈何桥,也是一条河,也有一个彼岸关系,有河才有彼岸。西方叫冥河,河里有个摆渡人,叫凯雷神。奥尔菲来到河边,河边有很多守卫,凶狠的魔鬼、狼、狮、虎向他咆哮,不让他下去。他一点也不惧怕,慢腾腾地把竖笛拿出来,把他的伤心故事用竖笛一吹,音乐的力量发挥了作用,这些猛兽慢慢软化了,眼里流下泪水。然后说,你走吧。奥尔菲过了河,快到冥府的时候,冥府前面又有很多把守的守卫,很凶的狮子、老虎、魔鬼,他又把竖笛拿出来,吹出自己的悲惨故事,这些凶恶的家伙马上同情他,又让他进去。他见了冥王,冥王里面又有很多人守着,又很凶,不让他接近,他又开始吹他的故事,有点像祥林嫂,不断地重复他的故事。冥王也被他感动了,说:“我允许你把你的妻子带回人间,因为你这个人真的是用情很专一,令我感动,因为感动,所以我就放你一马,允许你把妻子带回去。但是有一个小小的条件,不知道你能不能满足?”奥尔菲说:“只要你答应我这个条件,我还有什么条件不能满足呢?全部能满足。”冥王说:“好,这个条件很容易,你从冥河回到人间,还没有上岸之前,你在前面走,你可以牵着你的老婆,你不可以回头看你老婆,这个很简单,容易。”然后冥王很快就把他妻子交给他,他牵着他妻子,不能看,带着他妻子赶快走,往前面走。妻子有点不高兴,说:“你来找我,正眼也不看我一下。”奥尔菲说:“哎呀,你别讲话,我们快点走吧。”在一脚就要踏上岸的时候,突然天空响起一声霹雳,很响,奥尔菲本能地回头一看,他的妻子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剩下的日子他就是祥林嫂了,拿着竖笛到处吹他的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非常非常缠绵。

    分集列表 (共5集)

    课程简介

    同济大学的万书元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给大家带来了他对美学当代命运的一些见解。

    他认为美学的当代命运,不仅要讲当代的美学,还要回顾过去的美学,把美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化、种种遭遇呈现出来。所以讲座伊始,万教授就回顾了古代的美学,提到了美善合一观,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善和美的关系。

    然后他讲解了美学的诞生与发展,为大家介绍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8世纪是如何诞生的,它诞生了之后对美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并通过艺术、建筑、绘画上的大量实例来说明美学的变化。紧接着他谈到了美学在当下的命运,分析中国当下美学的变化,并总结了现代商业美学所具备的几个特点。

    万教授还表达了他对于美学未来的期许,即美学回归伦理的维度,真正成为一种走向善的美学。艺术美学应走向形式的完美,建构思想的深度模式;城市美学应走向日常化的叙事,满足城市应有的空间需求和审美需求;人格美学应走向真诚和真实,杜绝虚情假意和自欺欺人。

    (视频拍摄于2015年)

    相关知识点

    在这座见证陆游和唐琬悲欢离合的爱情名园,每天晚上都会上演一场陆游与唐琬的故事,而婉转清丽的越剧,则常常引得观看的游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陈俊红是一位专业的越剧演员,她扮演的就是那个常常惹得观众唏嘘的女主角——唐琬。每天夜幕降临之后,她便会打着背包,来到沈园戏台的后台,梳妆打扮,静静地等候上台。

    绍兴是越剧的故乡。这里几乎每一天都能接受到越剧的熏陶,而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哼上几句。对于陈俊红而言,越剧已经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越剧仅次于京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这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戏剧最早发源于浙江绍兴的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随后流传于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越剧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并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不同于京剧的铿锵,秦腔的高亢,评剧的单板和昆曲的繁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兼具表演;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尤其其唯美清丽的扮相,以及“才子佳人”的题材,成为吸引老少的“独门必杀技”。

    我的老家就是在(绍兴)嵊州附近的。小时候,村子里就会有一些戏团来演出。我觉得非常的漂亮。后来在上小学的时候,有绍兴艺术学校的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招生,我就去报考了他们学校,然后就上了他们的越剧表演班,然后一直从事这个工作到现在。

    由于扮相俊美,唱腔婉转,越剧在国外有“中国歌剧”的美誉。上个世纪,以越剧的腔调为主旋律创作的小提琴曲《梁祝》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被西方誉为“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在最鼎盛时期,除了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广大南方地区流行外,越剧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也拥有不少忠实的听众。

    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生活的多样,除了越剧的发祥地绍兴,在其他地方,喜欢越剧和从事越剧的人越来越少。不断探索新的越剧表演形式将成为像和陆俊红一样众多越剧爱好者们的任务。但是不管怎样,在绍兴沈园,你都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越剧。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