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当代命运(二)

主讲人 万书元

万书元

同济大学美学与艺术批评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普通高校美育研究会常委。全国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建筑美学、艺术美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艺术美学》《当代西方建筑美学》《艺术的文化阐释》等,其中《艺术美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发表论文近百篇。 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合作)、三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合作),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合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3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3
意见反馈

      中国机场的楼建得很漂亮,但是不善,为什么?有一年,我到湖南招生,当时在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现在叫学院)招本科生。我是负责人,带了一个队。美术考试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每年的考试时间,都是最冷的时候。考完还要拿七八百份试卷,都是半张的硬卡纸,一个人考两门。所以我们的旅行箱因为拖试卷,都把轮子拖坏了。到了机场,机场没有电梯,只能扛。机场没有电梯,也没有斜坡,就是不善。瑞士、德国等很多国家的机场,他们的地铁非常方便,都可以从地铁直接进机场的。上海现在也在改善,两边都有地铁可以进去,但不是所有的都能进去,有些地方就去不了。中国的很多建筑外观很好看,但细部不能看。

      我长期研究建筑美学。要欣赏建筑,不是远远地看就行,还要欣赏它的细部。如果细部俗不可耐,那这个建筑就不行。中国的很多建筑,只能远看,就像油画一样,要远看,近看不行。也有一些建筑,远看或者近看,都还可以的。但有些建筑就不行。比如同济大学的办公建筑,很多外地大学校长来参观,说很气派、很生态,但我们住在那里,知道它既不生态,也不舒服。它只有在特别热的时候才开空调,当然这很节能。但一热,就没有办法待在屋里,只能开空调。冷得没法待了,也要开空调,但这个时候开空调没用。它是在冷的时候开的,不耗电。空调的水管还经常漏水。到了夏天,整个暑假过完,把所有的东西都泡了,这个就叫美而不善。还有一个问题是严重的。它的整个功能分区有问题,让人觉得不舒服。为什么说大妈跳广场舞让人烦?因为小区设计天生就有缺陷,没有给她们设计跳舞的地方。我家在黄兴公园后面附近的一个小区,前面正好有一个广场。当时买房子就想要广场,觉得这里好。但后来就成了个问题。老太太在跳舞的时候,把音乐放得很高,她不是听不到,而是声音高了听得才有味道。就跟摩托车有的放音箱,轰轰轰地过去,他觉得有味道。人家要锻炼,但是没地方,所以只好忍气吞声。

      中国古老的美善合一观,也说美就是善,善就是美。典型的例子是孔子向弟子解释和推荐韶乐的妙处。他称赞韶乐“尽善尽美”,“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音乐到了如此妙的程度,所以用尽善尽美来称赞。所以善就是美,美就是善。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美”,许慎在《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甘”,在口里面一点,是什么东西在舌头放到嘴里面舒服,“甘”字,从口从一,一像一食物,指一个食物进到口里。所以“美”字,跟胃有关,“甘”首先跟胃部有关系,也就是说跟身体的快感有关系,生理的快感就是善。所以美跟善是合一的。“从羊从大”,中国人认为羊是一种美味的东西,羊比猪、牛更美味。如果羊再大一点就更好,大就体现它的功能强大,大就能吃得时间长,“大”代表时间,“羊”代表美,美的时间可以持续,让胃舒服很多天,能吃饱肚子。所以为什么中国是一个“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的国家,是因为把食当成很了不起的事情,这是有传统的。

      到国外,外国人两顿都是凉的,随便弄点吃的,只有一顿是热菜,他对吃没那么多讲究。但中国人对美食要求非常之高。所以大就是有用,是善,美就是一种感性的体验,但这种感性体验是建立在生理体验,也就是胃部快感的基础之上,所以它是一种实践的快感,是一种现实的快感,是一种生理快感。中国古代的美,所包含的功能远远比形式更重要。复旦大学有一个文字学大家,是从北大来的裘锡圭先生,如果他弟子说万老师是外行,前面讲的都是错的,因为有人说美是羊、大、人,跟你说的没关系,这不能说错。因为对于美,有两种说法,另一种说不是羊、大,是羊、大、人构成的,羊、大、人还是羊、大?我们没有时间细说这个问题。

      善也跟胃部有关系。《说文解字》说:“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善与美同义,美跟胃部有关系,那善也跟胃部有关系。“善”字,虽然在文字学里没有讲下面的“口”字,但直观来看,羊入虎口,也是一种跟快感相关的意象。后来,“善”跟膳食放在一起,“善”“膳”曾是通假字,而它又跟此有关系,所以还是跟生理快感相关。可见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善跟美是有紧密关系的。善和美相互为用,互相生发,使中国古典美学带上了浓厚的伦理学色彩。中国古代的人格美学,就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把善之美推到了极致,以致于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持续而重要的影响,而且是极坏的影响。古人把美学当饭吃,近代人不把美学当饭吃,今人把吃饭当美学,三个阶段。

      中国美学的伦理学偏颇在于,中国自古推崇仁和义,如果把仁和义翻译成白话,就是所谓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仁”,就是你要实际上想到别人;“义”,你要为别人牺牲。如果把这种精神推向极致,就是提倡一种自我牺牲,甚至是无谓的自我牺牲。以《曹娥碑》为例。曹娥是一个孝女,14岁就死了。她怎么死的呢?“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其先与周同祖,末胄景沉,爰来适居。盱能抚节安歌,婆娑乐神。汉安二年五月,迎伍员。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岁,号慕思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神话传奇色彩的故事,也是一个非常悲戚的故事。曹娥的爸爸相当于一个民间音乐家,在迎江神的时候,敲锣打鼓,他也在船上载歌载舞,迎江神。江神就是伍子胥,他最后被封为江神,伍员就是伍子胥,一夜愁白头。在迎江神的过程中,因为风大浪急,船被卷翻了,曹娥的爸爸被卷到了水里。岸上的人想把他的尸首捞起来,但没寻到尸首。曹娥很绝望,每天在那边哭,一连哭了17天。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社会风气不好,一个老人摔在地下没人扶,是有传统的。曹娥14岁,哭了十多次,没人帮她,也没人劝她,一直哭到自己跳到江里。她的精神已经有问题了,已经抑郁了,没人管,她就跳下去了。这是不正常的跳。爱自己父亲是对的,但走极端、走绝路是不对的。最后,她把她父亲尸首找到了。这里绝对是牵强附会,因为不可能的。她跳下去不会水就死掉了,怎么可能找到父亲的尸首呢?但人们要把这个孝女烘托得具有浪漫情调,更加具有传奇意味,所以说她找到了父亲的尸首,还抱出来了。上虞县令度尚被她人感动了,举国上下也都被她感动,要旌表她,给她竖碑。如果人们说这孩子和她爸爸感情真的好深,深到这种程度,实际上有点傻。结果人们认为孝女要向全国人民推广。以后哪个父亲出了这个事情,女孩子不论多大,都得跳河救父亲。这不叫伦理学。这就是把善推向了一种极致,认为这就是美,是美德。从人格美学来讲,就认为曹娥是一个美德。

      读小学、中学的时候,一直在学习和宣传战争英雄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学生模范刘文学跟地主做搏斗的事迹。还有小学生赖宁救火。但我们宣传的这些是没有人性的。古代就是这样。现在进步了,很多人宣传是首先要保护自己。比如女孩碰到强奸,首先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而过去男人在女人旁边讲几句挑逗的话,女人就要跳井,就是节妇烈女,然后再给她竖个牌坊以此来表扬她,这种逻辑是有问题的。这就是中国的伦理学,以善为美,是很可怕的。之后,还会写一段词来赞颂她的爱,写她长得漂亮、婀娜多姿、笑得很美。但人死是一个悲剧,写她长得美是没有用的。蔡邕认为这是“绝妙好辞”,我并不认为是这样。唯一值得赞许的就是书法,小楷作为一个书法的范本写得非常好,但内容很糟。

      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美学,可能有两个结果:一个是把“善”推到极端,推到极致,使后辈人笑话上辈人。妈妈想吃肉,孩子就从自己的腿上挖两斤肉,给妈妈吃。这是很善。但谁能做到?妈妈吃得下去吗?如果妈妈吃得下去,妈妈就不是妈妈。但古代《孝经》就有这样的人,还一直推广。如果把它推向极致,就可能走上恶。一个是从底线伦理学角度考虑美,它就有可能避免恶。比如建筑,经常要建一个全球最高的建筑,就有伦理学的问题了,凭什么花纳税人这么多钱。如果考虑到伦理学的底线,官员要盖一个建筑、搞大项目、搞一个节,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个人狂欢,这就可能做了一件好事。在社会正常、人性正常的情况下,让美和善分离是对的。如果人性是好的,脑子是清晰的,道德上没有歹意,知识上不是无知的、是健全的,生理健全,心理健全、健康,道德健康、完善,有艺术审美力,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下,美跟善就应该分开。分开才能真正欣赏到纯粹的艺术,艺术才能找到自己最恰当的形式,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但在中国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就要求我们有一个伦理学的底线,让善介入审美,然后考虑审美的高度问题、深刻性问题。

      第二个方面讲美学的诞生及其定位。美学的创始人叫鲍姆嘉通(又译鲍姆嘉登),美学的英文就是Aesthetics。鲍姆嘉通1750年写了一本书,德文名字是Aesthetica,美学的英文名称来源于此,把s改成a。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就成为一种新的认识论。鲍姆嘉通写这本的书的原因是,他意识到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内,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就人的精神活动,就是精神或者心理组织里面有三种活动,叫做知、情、意,这三种活动分别和三种学科相对,不能混淆。那么“知”对应的是逻辑学,逻辑学是解决“知”的问题;“意”是伦理学要解决的问题,意志的问题;唯独“情”还处于一个阙如的状态,所以创立美学填补这一缺憾。

      鲍姆嘉通通过对比研究,确定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古代的中西方美学,美善是不分的,到鲍姆嘉通时,就开始区分美和善了,该是伦理学的事就应该伦理学解决。他提出美学不涉及理性问题,不采用理性方法,因为采用理性的方法是逻辑学的事。理性一般指我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计算方面的能力。美学也不研究意志问题,那是伦理学的事。美学只研究“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注意这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凭感官认识,是感官认识,不是用概念去推理,认识到的对象是“完善”。美学强调了感官认识或者感性认识,因为美学希腊文的原意就是感性,感性认识或者感觉灵敏。

      鲍姆嘉通除了确立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之外,还对“完善”做了辩证的分析。完善本来是事物的一种属性,是一个常量,但是当我们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完善的时候,完善却可以显示出不同的面相。完善有时显现为一种真,真实的真,就是我们通过理性思维认识了这种完善。比如某种数学演算式的完善,它是科学所研究的真。通过数学的演算,也就是通过判断、概念、推理这一套方法计算出来的完善是一种理性思维。完善有时是美,要用感官去认识。用感官认识到的完善,这个认识对象往往是艺术,比如一幅画的完善,一首诗的完善,就是美学研究的美,这是一种通过感觉分析或者情感体验获得的完善感觉,这种完善是没法量度的。

    分集列表 (共5集)

    课程简介

    同济大学的万书元教授作为本次讲座的主讲人,给大家带来了他对美学当代命运的一些见解。

    他认为美学的当代命运,不仅要讲当代的美学,还要回顾过去的美学,把美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化、种种遭遇呈现出来。所以讲座伊始,万教授就回顾了古代的美学,提到了美善合一观,分析了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善和美的关系。

    然后他讲解了美学的诞生与发展,为大家介绍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18世纪是如何诞生的,它诞生了之后对美学有什么样的意义,并通过艺术、建筑、绘画上的大量实例来说明美学的变化。紧接着他谈到了美学在当下的命运,分析中国当下美学的变化,并总结了现代商业美学所具备的几个特点。

    万教授还表达了他对于美学未来的期许,即美学回归伦理的维度,真正成为一种走向善的美学。艺术美学应走向形式的完美,建构思想的深度模式;城市美学应走向日常化的叙事,满足城市应有的空间需求和审美需求;人格美学应走向真诚和真实,杜绝虚情假意和自欺欺人。

    (视频拍摄于2015年)

    相关知识点

    在这座见证陆游和唐琬悲欢离合的爱情名园,每天晚上都会上演一场陆游与唐琬的故事,而婉转清丽的越剧,则常常引得观看的游人潸然泪下、唏嘘不已。

    陈俊红是一位专业的越剧演员,她扮演的就是那个常常惹得观众唏嘘的女主角——唐琬。每天夜幕降临之后,她便会打着背包,来到沈园戏台的后台,梳妆打扮,静静地等候上台。

    绍兴是越剧的故乡。这里几乎每一天都能接受到越剧的熏陶,而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哼上几句。对于陈俊红而言,越剧已经融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越剧仅次于京剧,是中国的第二大剧种。这个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传统戏剧最早发源于浙江绍兴的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随后流传于世界。在发展过程中,越剧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并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不同于京剧的铿锵,秦腔的高亢,评剧的单板和昆曲的繁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兼具表演;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尤其其唯美清丽的扮相,以及“才子佳人”的题材,成为吸引老少的“独门必杀技”。

    我的老家就是在(绍兴)嵊州附近的。小时候,村子里就会有一些戏团来演出。我觉得非常的漂亮。后来在上小学的时候,有绍兴艺术学校的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招生,我就去报考了他们学校,然后就上了他们的越剧表演班,然后一直从事这个工作到现在。

    由于扮相俊美,唱腔婉转,越剧在国外有“中国歌剧”的美誉。上个世纪,以越剧的腔调为主旋律创作的小提琴曲《梁祝》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并被西方誉为“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在最鼎盛时期,除了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广大南方地区流行外,越剧在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也拥有不少忠实的听众。

    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生活的多样,除了越剧的发祥地绍兴,在其他地方,喜欢越剧和从事越剧的人越来越少。不断探索新的越剧表演形式将成为像和陆俊红一样众多越剧爱好者们的任务。但是不管怎样,在绍兴沈园,你都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越剧。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