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干(一)

主讲人 洪修平

洪修平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玄学》《惠能评传》等多部学术著作。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34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28
0 意见反馈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Remaining Time -:-
 
1x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发展,形成以儒家为主,佛家、道家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三教合一”,现在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词汇。经常有人会问,“三教合一”是融合成一个东西吗?其实不是。三教合一,是指三家融合成中华文化的主流,但还保留着各自的文化独特性。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很多相关的词语,比方说“玄佛合流”不是说玄学、佛学合成一个东西。在中国文化大流中,三教融合构成整个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但它们还保留着各自的一些文化特色,互相交融,互相吸收。

    “三教”意味着三个都是宗教吗?道家与道教,有的叫“道家道教之学”。我有时候用“道学”,但是儒家学者会反对。因为“道学”在历史上指称“宋明理学”“宋明道学”,《宋史》里的《道学传》是儒家的。但是“道家道教之学”,我想简称“道学”,现在也有很多学者在用。儒家和儒教,“儒”到底是“学”还是“教”,也有很多讨论。现在慢慢地转换成儒学的宗教性或者儒学的宗教功能。我最近写一篇文章,是《殷周人文转向和儒学的宗教性》,过段时间会发表,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里的“三教”,我想回避其是否是宗教或者起重要作用,这是从古代延续下来的词。从南北朝就开始用“三教”了,三教之间的一些讨论、争论、论衡,到唐代达到兴盛。这里的“三教”,我认为主要是中国人强调的“教化”功能,教化之道。也有学者不同意,这都可以讨论。李生(音)先生曾经明确讲过,三教就是宗教之教。他认为先秦儒家就是“教”,先秦的道家也是“教”。我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三大主干。

    中国从先秦以来就有诸子百家之学,中华文化比较早熟,比较成熟,比较丰富,那外来佛教如何能够跟儒、道三分天下,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呢?经常有学生跟我讨论,佛教是赶超了儒、道吗?我们本来有诸子百家之学,最后外来佛教能够与道教、儒教并列,并与之三分天下,就是超过了很多其他的思想,表明它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值得我们重视。

    一种文化的长期存在,自有它深刻的必然性。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社会人生的需求是它依存的最重要条件。我个人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一种文化能够为社会和人生提供所需要的东西;另一个方面,是从社会和人生的角度来看,它确实对这种文化有需求。一种文化再好,如果社会和人生对它没有迫切的需要,那文化的发展、它的实现程度可能就会受影响。反过来,如果一种社会现实的人生,对某种文化有特别的需求,但是一种文化形态不能满足它,那文化可能也会受影响。所以有内外两个条件:一个是有这种需求,一个是正好能满足这种需求。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佛教是印度创立的,但在中国繁荣兴盛。佛教能在中国传播发展,是因为它满足了中国的特殊需要。

    佛教、儒家、道家能在诸子百家中间脱颖而出,有它深刻的内在原因,是它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一是对中国文化特质的基本看法。“三教融合”“三教合一”,讲互补或者融合,总要有一个基点,如果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怎么互补,怎么融合?有共同基点的两个东西,才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比如两个半圆合起来是一个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学问,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关注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生。在理论上,它表现为探讨人的本质,探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其他一些特点都是由此而展开的。中国古代的哲学,古代的宗教,都表现出这样一种特点。

    中国古代的宗教,无论是原始的宗教,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三代秦汉时的祖先崇拜、天帝鬼神祭祀等,乃至于土生土长的道教,都是以现世现生的生存与幸福为出发点和归宿,表现出一些与西方宗教以彼岸世界作为现世人生价值目标的显著差异。比如基督教的理想是“荣神益人”,荣耀上帝,一切的成就都是为了荣耀上帝。各种神灵崇拜、祭祀,都是为了保障人的幸福。在中国,人的生活就是一切,现世的生活并不是为了实现彼岸世界的理想。天帝神灵虽然高高在上,但它是保障现世人生幸福的重要力量。中国人信奉神灵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出离人世,而是为了人世的生活来求福佑。这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影响非常深刻。道教追求神仙,看起来很超脱,实际上无非是想把现实的生活理想化,并把理想化的生活无限地延长。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其出发点是视人生是苦海,讲究超脱生死轮回。但现实中,佛教被许多善男信女看作是保佑此生幸福平安或者来生幸福的宗教而信奉。如果到寺庙去看一下,会发现大部分的善男信女,其实求佛祖保佑都是希望生活更加幸福,若此生此世希望不大,还是希望来生投个好人家,来世更加幸福。

    在中国哲学中同样没有对社会人生意义的绝对否定,没有否定此生此世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回向神的倾向。有的更多的是对人的生活的肯定。荀子的“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固然体现出来“人定胜天”的信心。董仲舒讲“人副天数”“天人感应”,其实也是期望承天意,以实现美好的社会和人生,它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都是美好的社会和人生。

    中国有很多学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现实的社会的构建和对人生幸福的向往。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对人的主体价值和现世生活的肯定,只不过不同的学派,在人的价值取向上和在人的实现途径等问题上,所持的见解各有不同。这本身正好构成了中华人生哲学的丰富多彩性。

    儒、道两家学说,就人生哲学而言,很具有代表性,而且非常具有互补性。秦汉以后两家能够脱颖而出,跟它们独特的文化精神是相关的。而外来的佛教之所以能够赶超中土原有的诸子百家学说,与儒家、道家并列,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一套人生哲学,能够以超越生死的眼光对人的“生从何来,死向何处”,以及对现实的生老病死等问题作了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儒、道对人的生死问题关注不够或者解决不够的缺憾。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在探讨人生时,经常会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表明它的思想重心、关注点更多的是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儒家理论非常丰富,它非常重视人和人的生活。“马厩失火”,关注的是人,问人不问马,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都可以放一放。“天地之性人为贵”,“天地人之才等耳,人岂可轻”,是儒家一贯的主张。这里说的“人”,有的认为是群体的人。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儒家强调伦理,强调群体,所以忽视了个人。我认为这里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它既指群体的人,也指每一个个体的人。

    《孟子》里面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果嫂子掉到河里了,小叔子要不要伸手救?要不要拉她一把?礼仪讲究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小叔子拉嫂子,从礼上讲不合适。但如果你不伸手救她,你“是豺狼也”。所以“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权变。孔子非常向往礼,但也非常强调礼是要有“损益”的,礼有增有减,增减损益的标准是什么?儒家在讲礼的同时,其核心概念就是“仁”,以“仁”为标准,这牵涉到儒家“仁”和“礼”的关系。

    “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儒家是从人伦关系、社会关系中看待人性问题。儒家不是抽象地讲人性,不是抽象地讲所谓“仁”,而是在“仁爱”中表现出人性。人虽然是一种动物,但也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是群体的。荀子讲“人能群,群有分”,就要有不同的名分,有不同的社会规范。它从人社会关系定位人性,人性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要“仁爱”。“仁”是单人旁加两个横,所以有时候讲“从二从人”,两人之间才能表现出人性来,人与人之间才能表示出仁爱。所以“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要能够克制自己,能够遵守规范,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强调人与人之间如何实现仁爱。

    从历史上看,“仁”——“礼”——“家庭”——“孝悌”,家庭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所以儒家讲礼,最初是讲“孝悌”,要孝顺父母,要尊敬师长,是从家庭的仁礼关系谈起,所以说“孝,礼之始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的宗法社会,宗法伦理是儒家的理论的主干,“人”是它的理论出发点。对人的重视和对人伦关系的强调,是儒家的两重性格,一方面构成了儒家的基本特色,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儒学在宗法型的社会中间难以摆脱的困境。

分集列表 (共3集)

课程简介

南京大学洪修平教授在本次讲座上分享了他对儒佛道何以成为中国文化三大主干的认识及他对中外文化的一些见解。

讲座一开始,洪教授解读了佛儒道“三教合一”的说法,解开了人们对三教融合的误区,并对“三教”是否是宗教进行了讨论。

那么,儒佛道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干?洪教授认为其原因在于国家和社会对这种思想文化的需求和这种思想文化能够满足这种需求。他具体从佛儒道三教各自的文化特性进行了阐释。

首先,他谈了对中国文化特质的看法,认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外来佛教之所以能够赶超中土原有的诸子百家学说与儒、道并列,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有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它以超越生死的眼光对人的“生从何来,死向何处”,及对现实的“生老病死”等问题做了探索,这在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传统儒、道对人的生死问题关注或解决不够的缺憾。

接着,他分析了佛儒道三教的文化特性。儒家重视人的社会性,道家重视人的自然性。在实现“人”的途径上,儒家讲入世有为而“成圣”,道家讲避世无为而“归真”。故而进可儒,退可道,儒、道互补。但是,如何从人的自身来解释这种进退现象的必然性?儒、道两家都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而外来佛教从“业报轮回”的角度对此做了专门的说明,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充分拓展了其本身蕴涵的却又被整个思想体系窒息着的对人和人生的肯定,同时又以此得以与儒、道相异互补,相通互融,共同发挥作用。

由此,洪教授认为儒道佛三教分别以不同的人生哲学,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时可能具有的多方面的需要,或不同的人在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的不同需要。

在讲座的最后,洪教授还给出了几点启示,如中国文化并不封闭和保守,成功吸收了外来佛教就是很好的例证;不同的文化可以而且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等等。

(视频拍摄于2014年)

一大早,马自正换上保安族传统服饰,开始准备一天的工作。他是当地顶顶有名的刀匠,在他的心中,每一把刀都是有生命的。

对于保安族人来说,刀也同样是他们的生命。炼炉内熊熊的火焰似乎可以将人们带到800年前,元代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的刀光剑影中。

我们的保安腰刀自古以来是军工场发迹的,我们的祖先给成吉思汗打过兵器,后来成吉思汗要刀枪入库、马上南山,把我们的祖先安置到青海省同仁县。

马自正讲述的这段历史也是保安族先民最初的由来。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蒙古远征军征服中亚细亚,军队中补充了大量从中亚诸国强征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这些人后来被组建成“探马赤军”,驻扎在青海同仁地区,他们大多数从事为军团打制铁器、刀器的营生。他们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渐形成了保安民族。

慢慢地成吉思汗的兵解散了以后,保安族人自己拿手艺生存,艰难地生存,后来保安族人说我们金手银胳臂,自己把刀打造成规模性的产品。

140多年前,保安族人东迁经过积石关,来到现今的大河家镇,单从行政名称上来说,这里的地名很少有人一遍就能记住,它的全称叫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

(以前)那时候没有汽车,人都是骑马走的,如果不带一把刀的话整个几站的路程走不过去,拿多少钱也走不过去,当时我们保安族人这么说的,拿一把好刀寒气逼人,一把刀拔出来,土匪也好,力气大的也好,一下子就吓软了。

马自正早上处理的第一块刀坯已经红透,轮番落下的大锤,神奇地改变着刀坯的形状。轮番地捶打,反复地加热,四四方方的钢铁被不断拉伸、打薄,一把刀的雏形也渐渐清晰,然而,接下来的工序却是一把保安腰刀生命的转机。

烧红的时候什么样的钢,用什么样的淬火法,保安腰刀讲究的是又要硬度,也要柔和性,硬度高了刀子容易断,硬度低了软。

没有文字性的技术标准,一切都在刀匠手眼心相通后的判断下进行。淬火后的刀需要进一步的打磨,现代化的砂轮代替了最初的石磨以及特殊的加工方法。

(钢锉)刮成(形)以后,以前都是土磨磨的,土、石头磨的,自己手工磨,盐磨,加上些盐,放些盐,就是盐磨,现在是砂轮机磨。

然而,一把真正的保安腰刀需要几百道的工序,现代化的工业依旧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繁琐,正因为如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才得以保留,也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光空气锤,只能加工个粗加工,就像磨刀的砂轮机,能磨一个粗加工,细节的都做不了,也完成不了整个程序,它仅仅是完成两道工序,保安腰刀最多的工序要几百道工序。

技艺的复杂也同时决定了掌握者的权威,想要拜师学艺,就要经过一段常人难以接受的心智与体力的磨砺。在马自正家的院子,侄子马鹏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给刀抛光。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刀的。

我从12岁开始学的。

(记者)现在多少年了。

现在已经做了13年了。

(记者)13年的手艺在打刀的家族里面算什么水平。

严格来说算是初学者阶段。

如果是亲戚,或者子承父业的情况,学徒打杂的时间便会缩短,如若是拜师学艺,学徒在三年之内不能接近火炉,也不能动与刀相关的各种工具。

大概将近十年之后,如果悟性较好,手艺学成,徒弟便会宰一只羊,并炸好一种叫油香的面食款待师傅,师傅则要送一把锤子、一把钳子、一把子,然后亲手为徒弟盘好炉子,这就算徒弟正式另立门户了。

数百年的演变,随着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圆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加,相继出现了“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刀身上自然形成水波纹的“折花刀”却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当时我听说过这个折花刀,也听说过千锤百炼,很多人听说失传是刀做工很难,做的时间比较长,工序上繁琐。

由于保安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所以对于“折花刀”的传闻除了千锤百炼这四个简单的字,再无任何信息可循。这把刀只是传说还是真有出现,刀身上的水波纹又是如何形成?走访族里最老的长者,记录下点滴的线索,在失败无数次之后,带有水波纹的刀身出现在马自正面前。

他们(老人家)一看,有的老人就感动的很,眼泪就掉下来了,我们好多年没见过这个刀,他们认为这一生当中去世的时候再也可能见不到这个东西了,他们心里也特别高兴。

失而复得的“折花刀”技艺为保安腰刀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注入活力,但面对大批工业化生产的刀具,腰刀的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这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工匠丢弃手艺,选择其他的谋生之路。

前两天我们会员们都统计了一下,现在总共是172个刀匠人,从过去到现在这几个乡镇少的多了。

从鼎盛时期一个村子里三四百名工匠,到现在的总共百余人,保安腰刀的传承后继乏力,如今,马自正这些第五代传人很多都在50岁左右,而第六代传人据说也只剩下马鹏一个人。

我们从小长大就是用这个打刀的工具玩大的,那时候生活也艰难一些,玩的时候不是剪刀就是锤子,不是锤子就是钳子,就这么玩大的,所以慢慢地就产生一种感情,现在我们把刀不传承下去的话,我这一辈子就心不安了。

马自正召集所有的工匠,组成了大河家保安腰刀商会,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住,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市场,也让更多的人能回到火炉旁,传承族人世代相传的手艺。他说,手艺不仅不能丢,而且还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河家,知道保安腰刀,知道保安族文化。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