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与联系

主讲人 洪修平

洪修平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玄学》《惠能评传》等多部学术著作。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38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38
意见反馈
主讲人 洪修平
南京大学

    佛教在印度要“断灭生死轮回”,在六道轮回中,“人生”也是其中一道,虽然属于善道,但毕竟是六道之一,所以最终的解脱应该是断灭生死轮回。而中国佛教强调的是希望人生更加幸福,这是绝大多数人信奉佛教的原因。佛教本来追求“众生”解脱,“众生”原来是一切有情识的生物。在中国,更多地强调人人有佛性,人人能解脱。所以最后中国佛教强调“世间法”就是“佛法”“舍人道无以立佛法”。

    正是这样一种中国佛教的精神,最后生发出近现代以来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强调建立人间净土。这个也有佛法的依据。大乘佛教的精神本身宣扬“世间出世间不二”。但它把这种精神更多地结合到社会、人生的需求,加以发扬光大。

    所以外来的佛教在儒、道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充分拓展了其本身蕴涵的却又被整个思想体系窒息着的对人和人生的肯定。在印度佛教中,它也蕴涵着“四谛”“五蕴”“八正道”,分析以后是把人引向了“为善去恶”的人生道德实践,来追求永超苦海的极乐。但它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来说,这一部分内容毕竟没有充分地彰显。而中国以儒、道为代表人文精神,在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体系下面,把佛教的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充分拓展,加以发展,然后与儒、道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相异互补,相通互融。尤其是大乘佛教精神,它与儒家的“仁爱”和“经世治国”有相同之处。中国佛教信奉的“四大菩萨”,都有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不渡尽众生、自己誓不成佛”的救渡大众的精神,这与中国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儒家精神显然是相通的,所以更能融合来共同推进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