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道家的批判性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智慧?
道家有所不一样。如“人法地,地法天”,也有对“仁义有为”的批评。从帛书,包括现在一些出土的竹简,有一些不同的版本,对先秦儒道关系重新再讨论。但一般根据通行本来说,它强调的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体现了道家的智慧。我们有时候很简单地批评道家,过去认为道家,按照荀子讲的就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认为就是对仁义道德的一种否定,甚至于倒退,要复古,要回到自得自适。
这实际上体现了道家的智慧。它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化可能导致的副作用,或者说负面影响。我们现在越来越感受到,科技人文所谓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看作今天比昨天好,不能简单地看作发展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好到好。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要辩证地看待。举个例子,有一次在南京做讲座,跟台湾地区的学者交流。他们一路过来,正好看到南京在大力整治交通规则和不文明行为,拉了大的横幅“以不闯红灯为荣,以闯红灯为耻”“以不随地吐痰为荣”,就说南京挺文明的,一路上看到的都是在强调文明道德。我就笑了。我正好讲到儒道,就问他:“换一个角度思考,如果南京人都不随意闯红灯,如果大家都没有随意地吐痰,需要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不要闯红灯’‘不要随地吐痰’吗?”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拉大红横幅,大张旗鼓地宣传,正说明南京这方面现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道家其实就是换了一种角度来看,所以说“大道废,有仁义”,就是说,如果大道盛行天下,就像我们《大同》里面所说的“路不拾遗”,人人都是文明礼貌,还需要强调仁义道德吗?强调仁义道德就是提醒我们,出现了不仁不义的现象。
中国历史的发展确实如此。历朝历代经常有一些帝王,“以孝治天下”“以仁爱治天下”,其实他恰恰是不仁不孝的。魏晋时期的皇帝就非常典型,他篡夺了父亲的权力,他就不讲“孝”,要讲“忠”了。如果宰相取代了皇帝,他就要讲“孝”,不讲“忠”了。所以“忠”和“孝”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成为互相攻击的工具。道家提醒我们要注意这种现象。儒、道,孔子、老子,都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现实,就是所谓的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状态,但是他们采取了不同的应对途径和方法。一个是建设性地重建礼乐教化;一个是批判性的,看到了所谓的文明进化、理智本身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有可能导致这种情况。
- 如何解读“三教合一”?
- “三教”意味着佛儒道都是宗教吗?
- 外来佛教为何能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
- 一种文化能长期存在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 中西方宗教价值目标的差异
- 中国哲学对社会人生意义是绝对的否定吗?
- 儒家对“人”和人伦关系的认识是什么?
- 如何以“仁”来阐释儒家推崇的人伦关系?
- 儒家的“礼”为何会演变成道德戒条?
- 儒家说教的局限性
- 为什么说道家的批判性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智慧?
- 儒道两家能互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 儒道两家分别重视人的哪些方面?
- 在实现“人”的途径上,儒道两家有什么不同?
- 老庄道家人生论的意义是什么?
- 儒道两家学说有什么共同性?
- 道家对儒家的人生观开辟出了怎样的新道路?
- 外来佛教的优势和追求
- 中国佛教文化的魅力
- 外来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融合的?
-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与联系
- 儒佛道三教的相异与互补之处
- 佛教传入中国时是如何做到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抵触的?
- 儒释道为何能融合互补?
- 如何辩证地看待儒释道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