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为何能融合互补?
儒释道各有侧重,在不同方面发挥它们的功能,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儒家鼓励人“入世有为”,积极进取,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每一个作为社会的人,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道德责任心,应该入世有为,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儒家的这种精神非常重要。儒家讲“入世”,是以可以入世为前提的。每个人在现实中并不见得每时每刻都能入世。在历史上,在昏君当道的朝代,很多知识分子有时候很苦闷、很压抑,在难以实现自我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不够的。儒家强调道德自觉,对为善的人来说很有意义,但对性恶、不与为善的人来是说缺少道德强制性。道家以道教作为补充,如果现实社会不具备经邦治国、实现抱负的条件,它会采取“避世”“法自然”的态度,在现实社会之外寻找仙境和逍遥的人生。所谓的仙境和逍遥的人生,道家有时候可以在自我精神世界中来实现。庄子讲“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身体当然可以到山里面去,但也可以系在庙堂之上,也在山林之中,所以有时候这也是心态和心境的问题。但至少它提供了另外一种途径,另外一种方法。
佛教以“一切皆空”“业报轮回”的理论,对每个人的生死祸福做了特殊的说明,它可以从根本上化解人们计较执着的意义。我以前在给学生上课时,讲到佛教,讲到道家,就有学生提问,道家也讲美色、美味、美音,这些是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的,佛教也说叫人不要去追求,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我觉得道家其实并没有否定这些东西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美好的东西当然想去享受,它仅仅提醒你过分的享受会扰乱你的心智,损害你的身体。而佛教进一步分析所谓的美味、美色本质上是虚幻的,从根本上化解了你计较执着的意义。要看到这些东西本身不是一个终极的意义,因为它们本质上是虚幻的。所以它提供了以彼岸世界的超越眼光来审视现实社会的特殊视角,引导人们为善去恶,消除贪欲,能够弥补儒、道的某些不足。
所以三教融合互补,既要入世有为,积极进取,又尽量在精神上超越得失成败,不要烦恼;既要有社会责任感,又要保持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无论是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意义的。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我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有精神的,需要不能被满足又是经常性的。我们经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是因为我们的欲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人的道路也是曲折的,有顺境,也有逆境,这种顺和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主观决定的。儒、佛、道三家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调控自我的心境,更好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人格。所以要让三教分别以不同的人生哲学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同时可能具有的多方面需要,或者不同的人在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的不同需要。
- 如何解读“三教合一”?
- “三教”意味着佛儒道都是宗教吗?
- 外来佛教为何能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
- 一种文化能长期存在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 中西方宗教价值目标的差异
- 中国哲学对社会人生意义是绝对的否定吗?
- 儒家对“人”和人伦关系的认识是什么?
- 如何以“仁”来阐释儒家推崇的人伦关系?
- 儒家的“礼”为何会演变成道德戒条?
- 儒家说教的局限性
- 为什么说道家的批判性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智慧?
- 儒道两家能互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 儒道两家分别重视人的哪些方面?
- 在实现“人”的途径上,儒道两家有什么不同?
- 老庄道家人生论的意义是什么?
- 儒道两家学说有什么共同性?
- 道家对儒家的人生观开辟出了怎样的新道路?
- 外来佛教的优势和追求
- 中国佛教文化的魅力
- 外来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融合的?
-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与联系
- 儒佛道三教的相异与互补之处
- 佛教传入中国时是如何做到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抵触的?
- 儒释道为何能融合互补?
- 如何辩证地看待儒释道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