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礼”为何会演变成道德戒条?

主讲人 洪修平

洪修平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玄学》《惠能评传》等多部学术著作。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9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9
意见反馈
主讲人 洪修平
南京大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人最初的社会关系是家庭,后来,家庭成了从属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社会、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孝”就发展为“忠”。秦汉的提法就和先秦不一样。“忠者,其孝之本与”,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里的“孝”发展为“忠”。秦汉以后,儒家提倡的“礼”变成一种“纲常名教”,称之为“道德戒条”。本是协调人际关系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学说,最后变成一种外在的道德戒条,这与专制政治密切相关。

    举例来说,我们刚开车过来,路上还有点堵。对每一个开车的人来说,都希望自己能最快、最好,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就像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如果没有规则,大家争先恐后,结果就是交通堵塞。这时候需要红绿灯加以控制,这就是交通规则。“己所利而利人”,自己想要尽快得到,别人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在保证自己的同时,也不能影响别人,就形成了交通规则。如果交通规则是在理想的状态实施,那会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掌握交通信号的人,是一个专制集权者,他认识你,跟你关系好,就给你开绿灯,他跟你关系不好,就给你红灯。他有这套规则,但他执行规则没有章法。如果警察可以为所欲为,他觉得他的权力不受约束,至高无上,那这种交通规则还有意义吗?

    实际上,儒学的这套理想本身还是不错的,但在专制集权社会,变成了一种外在的束缚人性的道德戒条,所以只能是“纸上谈兵”。拯救儒家,也就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在现在的民主法制社会,才能真正地把儒学的精神发扬光大。所以“三纲五常”“道德戒条”,后来被批评是吃人的礼教。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