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礼”为何会演变成道德戒条?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9次
主讲人
洪修平
南京大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人最初的社会关系是家庭,后来,家庭成了从属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社会、国家建立起来以后,“孝”就发展为“忠”。秦汉的提法就和先秦不一样。“忠者,其孝之本与”,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这里的“孝”发展为“忠”。秦汉以后,儒家提倡的“礼”变成一种“纲常名教”,称之为“道德戒条”。本是协调人际关系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学说,最后变成一种外在的道德戒条,这与专制政治密切相关。
举例来说,我们刚开车过来,路上还有点堵。对每一个开车的人来说,都希望自己能最快、最好,能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就像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如果没有规则,大家争先恐后,结果就是交通堵塞。这时候需要红绿灯加以控制,这就是交通规则。“己所利而利人”,自己想要尽快得到,别人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在保证自己的同时,也不能影响别人,就形成了交通规则。如果交通规则是在理想的状态实施,那会对缓解交通拥堵起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掌握交通信号的人,是一个专制集权者,他认识你,跟你关系好,就给你开绿灯,他跟你关系不好,就给你红灯。他有这套规则,但他执行规则没有章法。如果警察可以为所欲为,他觉得他的权力不受约束,至高无上,那这种交通规则还有意义吗?
实际上,儒学的这套理想本身还是不错的,但在专制集权社会,变成了一种外在的束缚人性的道德戒条,所以只能是“纸上谈兵”。拯救儒家,也就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在现在的民主法制社会,才能真正地把儒学的精神发扬光大。所以“三纲五常”“道德戒条”,后来被批评是吃人的礼教。
同主题知识点(儒佛道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主干)
- 如何解读“三教合一”?
- “三教”意味着佛儒道都是宗教吗?
- 外来佛教为何能成为中国三大文化之一?
- 一种文化能长期存在的重要条件是什么?
-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本质是什么?
- 中西方宗教价值目标的差异
- 中国哲学对社会人生意义是绝对的否定吗?
- 儒家对“人”和人伦关系的认识是什么?
- 如何以“仁”来阐释儒家推崇的人伦关系?
- 儒家的“礼”为何会演变成道德戒条?
- 儒家说教的局限性
- 为什么说道家的批判性思想体现了道家的智慧?
- 儒道两家能互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 儒道两家分别重视人的哪些方面?
- 在实现“人”的途径上,儒道两家有什么不同?
- 老庄道家人生论的意义是什么?
- 儒道两家学说有什么共同性?
- 道家对儒家的人生观开辟出了怎样的新道路?
- 外来佛教的优势和追求
- 中国佛教文化的魅力
- 外来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融合的?
- 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区别与联系
- 儒佛道三教的相异与互补之处
- 佛教传入中国时是如何做到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抵触的?
- 儒释道为何能融合互补?
- 如何辩证地看待儒释道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