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对社会人生意义是绝对的否定吗?

主讲人 洪修平

洪修平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武汉大学国学院兼职教授、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文化的教学与科研,已出版《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历程》《中国禅学思想史》《禅学与玄学》《惠能评传》等多部学术著作。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14
最后更新 2021-06-10
浏览 14
意见反馈
主讲人 洪修平
南京大学

    在中国哲学中同样没有对社会人生意义的绝对否定,没有否定此生此世自我存在的价值以回向神的倾向。有的更多的是对人的生活的肯定。荀子的“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固然体现出来“人定胜天”的信心。董仲舒讲“人副天数”“天人感应”,其实也是期望承天意,以实现美好的社会和人生,它的立足点、出发点、归宿都是美好的社会和人生。

    中国有很多学派,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重视现实的社会的构建和对人生幸福的向往。表现在哲学上,就是对人的主体价值和现世生活的肯定,只不过不同的学派,在人的价值取向上和在人的实现途径等问题上,所持的见解各有不同。这本身正好构成了中华人生哲学的丰富多彩性。

土族人戴着面具表演传统的舞剧庄稼其。

(来源:新华社,摄影:侯德强)

意见反馈

提 交

感谢您的反馈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反馈!
您可以进入个人中心的反馈栏目查看反馈详情。
谢谢!